“叮叮当当”打铁声,74岁老铁匠坚守56年

2019年11月06日 15:48:04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扬州市扬冶路的路边,竖有一块“铁匠铺”的简易指示牌。顺着指示牌向北走500米左右,就是张久海的铁匠铺。这个原本在西湖镇的铁匠铺,现已是新盛街道的辖区。74岁的张久海,是这一带目前唯一的铁匠。

  18岁起就开始了他的铁匠人生

  虽然年过七旬,但打铁的一双手,依然灵便;打铁的眼光,精准而犀利。

  出生于农村家庭的张久海,18岁就成为铁匠学徒,“打铁苦啊,镇上很少有人学的,农村孩子自小苦习惯了。”

  张久海先后跟过3个师傅,第一个师傅打铁的手艺好,但舍不得把关键的技艺传给他,第二个师傅愿意把真本事传给他,但师傅自身的功夫有限。因此,家里人让他进入了当时镇上的农具厂。

  勤学好练的张久海,在离开第一个师傅和第二个师傅时,他们都想留住他,“这孩子,天生就是个打铁的料。”

  初进农具厂,跟着老师傅学习,“起初,老师傅也不愿教我们真本事,我们就跟领导反映,后来厂长出来说话了,必须教真本事。”

  就这样,在农具厂仅仅学了三四个月,张久海便出师了,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铁匠”,一直到今天。

  “过去,没有机械化,都是靠锹、榔头这样的农具种田。”张久海说,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需要农具,需求量大。

  张久海还记得,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打20套农具,“农具打得多,工分就挣得多。”

  在张久海50多岁时,他患上了腰间盘突出,这种病是铁匠的“职业病”。加上有家人生病去世,他需要照顾家庭,因此办理了病退,“其实,那时不想办病退,因为工资刚刚开始往上涨,以前只拿几十块钱的,我病退时已涨到一百大几快两百了。”

  铁匠的苦,在于抡大锤

  “撑船打铁磨豆腐”,这是过去人们眼中的三件苦事。打铁的苦,在于抡大锤。

  张久海的铁匠铺,抡大锤的活儿,改由空气锤来进行,“年纪大了,抡小锤还可以,大锤已抡不动了。”

  不过,张久海还留了一把大锤,这锤子,重18斤,“十几年前,打铁还靠它。”

  病退后,张久海在家养了四个多月,便自己开起了铁匠铺,“把家里农活忙完后,就到铁匠铺打铁。”

  因为打铁的技术好,张久海打的农具很受人信赖,渐渐地找他打铁的人就多了,“其实,这个道理跟其他行业是一样的,质量好人家才会信你。”

  打铁过硬不过硬,关键在眼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里所说的自身硬,在张久海看来,最重要的不是打铁的工具硬不硬,而是眼力“过硬不过硬”。

  “打铁最为关键的,是看火候。”张久海的铁匠铺,正在为一些工地打钻头,打铁的最后一步就是蘸水,“蘸水的时候,要看火候,早不得晚不得,长不得短不得,关键就看眼力怎么样。”

  张久海的眼力过硬,因此他打的农具,用起来不会弯也不会断。

  张久海的铁匠铺,还有一些钉耙、锹等农具,“周边还有一些人家需要,有的是订做的,有的是做好了等人来买的。”

  农村的农具,有好多样。张久海虽然没有上过学,也不懂得设计,更没有什么模具,但他的肚子里,装着每一种农具的样子,有人要什么农具,他就能打出什么样的农具来。

  不过,相比以前,现在由于机械化的推广,农村需要农具的人少了,“种田都靠机械化了。”

  目前,张久海铁匠铺主要是做工地上的生意,如钻头等,“想忙,每天都有活儿。”

  张久海说,20年前,西湖一带还有很多铁匠铺,但后来越来越少,“有的老去了,有的觉得没什么生意了,就关了。”如今,这一带就只有他一家铁匠铺了。

  “再过两年,我这个铁匠铺可能也会关了。”张久海说,他这个地方,将来也会建小区,即使想弄也没地方了,何况自己年纪也大了。
(来源:扬州发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