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要想富,找亚夫!”为何找到亚夫准能富?

2019年10月30日 15:16:1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要想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顺口溜在句容、在镇江乃至在江苏全省口口相传了几十年。

  亚夫是谁?

  他是将草莓引入镇江的第一人,使镇江句容成为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

  他是副厅级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后却主动提出去最穷的戴庄村,短短数年使“最穷村”成了“小康村”;

  他是镇江农科所所长赵亚夫

  赵亚夫与农业结缘,还得从他的青年下乡生活说起。18岁下乡农村遇到自然灾害和饥荒,赵亚夫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农民的疾苦,他立志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1982年,赵亚夫等8名镇江地区农技干部到日本学习稻麦栽培技术。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邂逅了“草莓”。年过不惑的赵亚夫从学日语开始,不分昼夜地钻研学习草莓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回国时,他带回了13箱农业科技书籍和20棵草莓苗。在赵亚夫的精心指导下,露天草莓在句容的土地上试种成功。草莓种植面积最多时达到了2万多亩,句容成为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

  2001年,60岁的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镇江市领导问他,退休后有什么打算?赵亚夫说,给我一个最穷的村吧,我想让这个村的所有农民都富起来。通过查询农民收入统计表,赵亚夫挑中了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推广种植有机桃、有机水稻。如今的戴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当初负债80万元提高到了年收入近200万元,积累的集体固定资产1000万元。

  草莓、葡萄、桃子、无花果,30多年来,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带着农业技术走到哪里,富裕就跟到哪里。

  亚夫在哪里?

  “赵亚夫不是在地里,就是在大棚里,应该是在谁家的大棚吧。”记者问了几户农民,得到的都是这个答复。

  最终,记者在一块试验田中遇到了赵亚夫。年逾古稀的赵老患有慢性腰痛病,却依然活跃在生产一线,研究再生稻技术。

  “原来插一次秧以后收一次稻子,现在这个技术就是插一次秧,还是那个稻桩,能收两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差不多增加80%产量,让更多农民依靠水稻也能致富。”赵亚夫解释说。

  赵老不善言辞,但只要和农民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他的手机里存了上百个农民的电话,不少农民也把他的电话号码倒背如流。

  2014年冬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曾赞扬赵亚夫“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找亚夫为何“准能富”?

  “既要有关爱农民的心,也要认真学习新知识,掌握为农民服务的本领,二者缺一不可。”50多年来,赵老跟农民在一起,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农业工作和农村地形都比较清楚,另外还有大量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这些都是找他“准能富”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赵亚夫投身农业的绿色发展。在推广有机种植过程中,赵亚夫为戴庄村构建了完善的生态圈,示范推广高效的绿色生态农业新技术,培养生物多样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他相信农村必定大有可为!未来的农业产业一定会很发达,品种和数量都能满足城乡销售的需求,农村环境优美没有污染,产品品质安全,农民的收入一定不比城里人差。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也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财富。”赵亚夫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每天来赵亚夫事迹馆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学习赵亚夫为“三农事业”奋斗的精神已经走出戴庄,走出镇江,在整个江苏大地甚至在全国都已蔚然成风。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农村网、大苏网;编辑/木圭)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