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搬进博物馆,10名学生完成8米姑苏版“清明上河图”!

2019年10月09日 21:28:04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韩熙载夜宴图》,成就名画流传千古。

  500年后,明代吴门才子唐寅重新临摹此图,将大明苏州的繁华与风尚尽显其中。

  今天(10月9日)下午,“屏风入画”的艺术形式在苏州博物馆被孩子们再现。

  一幅姑苏版“清明上河图”,展现出了“青春派”眼中的“老苏州”。

  一个月前,“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在苏州博物馆开幕。作为中国传统语境中内涵独特而外延丰富的存在,屏风跨越了历史与艺术,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它见证了朝代更迭,

  新皇旧帝,坐拥其前;

  见证了诗酒流连,

  骚人墨客,欢宴于前;

  见证了生死离别,

  才子佳人,啼笑于前。

  正是画屏这种多面、立体的艺术特性,催生了今人对中国古代屏风多元而灵活的研究。

  “这一展览其实还是比较学术性的,对于很多观众来讲略显高深,但其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值得学习,所以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一展览,于是就促成了此次与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的合作。”苏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喆说。

  唐寅的《韩熙载夜宴图》也在“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中,屏风将原画分成5段,展示明朝生活场景。

  而方洲小学的10位学生,运用同样的创作模式,把姑苏版“清明上河图”分成5段,画出苏州的传统与现代。

  孩子们共同完成的8米长卷包含听评弹、赏昆曲、趣下棋、乐游戏、闲生活五个部分。

  “屏风元素形成疏密关系,让画面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完美。”六(5)班学生张馨月说,“我们用铅笔起稿,墨线勾勒,最终再以鲜艳色彩上色,用传统元素表现苏州文化内涵,以现代人物表达对未来的憧憬。”

  小“画师”告诉记者,作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比如要等墨线完全干透才能上色,否则画面会不干净,影响整体美观,当然,共同作画还要特别注意风格样式的一致性,让长卷看起来舒服和谐。

  其实对方洲小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合作作画并不是第一次,但是与屏风相结合却是头一回。

  “通过对展览的观摩和自己的创作体验,我们更加了解了古代的人文历史和绘画风格,在未来的学习中也能有所借鉴。”张馨月说。

  带队老师张加良透露,光是前期对屏风进行了解和准备底稿就花了一周时间:“但是能带孩子了解古代绘画风格与构图优势,也还是很值得。他们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近距离学习传统绘画技巧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

  

  “苏州博物馆曾经举办过国际间小朋友共同创作画作的活动,有过类似经验。如今正值‘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期间,让孩子们跟着专职讲解员参观展览,并且参与创作,对他们的文化艺术学习都会有所帮助。”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茅艳说“社教是苏博的主要功能之一,我们和很多学校有这方面合作,未来也会继续保持开放态度,让博物馆文化进入学校,形成常态化氛围。”

  (来源:看苏州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