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上午,“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扬州地区文物保护成果展”在扬州博物馆拉开帷幕,展出的120件(套)文物不仅是扬州2500年历史的见证,更再现了70年来文保工作在探索、保护、传承扬州地域文化、地域文明道路上的敬业与执著。一场重磅的文物展览,为市民的国庆长假献上文化大餐,更寄托了市民、游客的拳拳爱国之情。副市长余珽出席开幕式。
初心不改
百件展品再现扬州文保工作敬业与执着
据悉,本次展览选取了扬州博物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汉广陵王墓博物馆等多家文保单位的120件(套)精品文物,根据展品内容,展览分为“序章”“不可移动文物篇”“可移动文物篇”三个部分,文物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跨越至近现代,全面展现了扬州横跨千年的辉煌文化历史。
龙虬庄遗址陶文发现,聚焦了比甲骨文更久远的文字;扬州城遗址唐青花的出土,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前推了数百年;隋炀帝墓蹀躞金玉带的面世,印证了墓主非凡的身份地位……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用它古朴的质地,多样的形态,深厚的底蕴,讲述了扬州这座通史式城市的前世今生。
此次展览的文物中,大部分来自考古发掘,且多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考古成果。

1979年于高邮神居山出土的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合葬墓,曾因“黄肠题凑”木椁墓的高规格而引起全国关注。此次展览中,汉广陵王墓的一件连木地栿铜轮格外具有历史意义,也是首次在扬州博物馆展出。据介绍,这是为推动棺柩使用的物件,铜轮上刷有褐色的油漆,“很多人疑惑那么重的黄肠题凑木材是如何搬运的,这件工具的出土彰显了先人的智慧。”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而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高邮龙虬庄遗址以及隋炀帝墓,均有出土文物在展览中呈现。
“新中国成立前夕,扬州军管会专为古城保护工作发布了‘一号通令’显现了扬州在文物保护上的先见之明,拉开了建国后扬州文物保护的序幕。”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说。
本次以丰富的文物展品、详实的图片资料,系统梳理了70年来扬州文物保护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现了文物人在探索、保护、传承扬州地域文化、地域文明道路上的敬业与执著。
今年78岁的市民陈积锟一早就赶来参观展览,他也是扬博的一名志愿者,“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也对文化历史十分感兴趣。这几年文博志愿者工作,让我切身感受到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决心。一个国家对历史越尊重,就会有更好地发展动力与后劲。”
开拓创新
文物修复技能提升,市民文保意识增强

展厅的中后部分,最吸引人的不再仅仅是文物,还有精彩的展板内容,这部分呈现的是炉火纯青的文物修复技术,若不是有对应的名牌介绍,参观者很难将图片中散做一团的构件,与展柜上一件件完好如初的文物联系在一起。
东汉的绿釉猪圈设计精巧,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小猪,还有雕花精致的屋檐。而修复前,几乎看不出文物的原本模样,在“文物医生”的妙手回春下,这件文物得以生命“常青”。

“近年来,我市文物修复技术不断提升,积极与省内外的文物保护中心建立技术合作关系,设立科研基地,完成了多项国家级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在木漆器、陶瓷器等类别的文物修复领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束家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特别设立了收购、捐赠、回缴文物专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宝贵文物在博物馆中集体呈现,唤醒了扬州人对城市的集体记忆,也是市民文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直接体现。
展品青铜环首刀就是一件公安回缴文物,这是邗江警方历时一年多,跨越福建、浙江、江苏和安徽四省七市,追回的文物之一。经过文物定级,这件保存完好的环首刀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极为珍贵。
“看完整个展览只有一个感受:震撼,一件件文物犹如一座座丰碑,诉说着扬州在文物保护道路上的动人故事。”扬州职业大学的学生胡梦雪说,展览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5000年博大精深的文明与厚重的历史,这是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光荣。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徐金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