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回忆!莫言的这位苏州好友花20多年,讲述了关于你的故事

2019年09月25日 16:46:27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照片丢了,故事也就散了。

  老照片收藏家、莫言好友、老检察官,对于73岁的谭金土来说,任何一个标签都是一段精彩的人生“跨界”故事。而收藏老照片,却是他最传奇的一段。

  21年来,他将散落的“故事”搜集起来,安置在“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里,等待着倾听者、有缘人。

  国庆节临近,在繁华的山塘街头,过往游客熙熙攘攘,各类店铺琳琅满目。

  山塘街154号是安泰救火会遗址,“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就是在这里,古朴无华。牌匾是莫言所题。

  沿着木制楼梯到2楼,70个平方的空间里,填满了年代不同、大小不一的照片。有点挂在墙上,有的摆在桌上,有的锁在柜子里,还有的堆放在地上。

  清朝末年的全家福、民国年间的结婚照、新中国的工人生产照......环顾四周,犹如在100多年间来回穿越。

  “我大概收集了近5万张照片,还有600多件法制材料,这里只是我的一部分展品。”整个收藏馆就谭老一个人打理,没事时就坐在角落里看看资料,时不时抬一下头照看一下。

  “想请人帮忙,但他们不太懂,我怕弄乱了。”谭老笑着说到,“虽然这里不是太整齐,但只有我知道东西放在哪里。”

  中午时分,阳光从窗户照射在书桌前的谭老身上。时间仿佛瞬间凝固了。

  出征抗日前的一张合影让谭老痴迷上收藏

  谭老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古文,从江苏示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毕业后,便留校任教。再后来,他便进入检察系统任职至退休。

  “从家庭影响,到专业所学,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人文情怀。”谭老笑着说到。

  而谭老与老照片的结缘,源自于1998年。

  “12月8日,我在苏州文庙闲逛,想找点文史资料,突然就看到了一张老照片。”谭老说话间,从柜子里将这张照片取了出来。

  照片上七位身穿长衫的年轻男子,风度不凡。照片左侧是一行字“出卖劳动力的一群——我们”,落款民国26年2月,也就是1937年2月。

  “过去的劳力是穿短衫,这几位穿的是长衫,应该是知识分子。”谭老指着照片说到。

  在照片的下方是依次排开的七个姓名,不同的笔迹,应该都是本人亲笔签的:过耀奎、费祖德、程炳……

  背面是他们的朋友在3年后题的字,上面说在抗战期间,7人里的2个人去了前线。

  “这可能是他们7人最后的一张合影。我觉得我可以将这些照片保护好,说不定能交给英雄的后人。”抱着这个想法,谭老便花了3块钱买下了这张照片。从此,他便对这些老照片着了迷。

  每个周末,谭老都要到苏州各个古玩市场去寻觅老照片。到外地出差时,他也会抽空到当地的文玩市场淘点照片。

  谭老说,20多年来,自己也结交了不少圈子内的朋友,不少珍贵的照片都是从藏友们那里换来的。但收藏是一件较为费钱的爱好,谭老算了算,自己这么多年在收藏上花了近百万元。

  掏自己的钱,收藏别人家的照片,这让老伴很是不满。“买照片时,我就不告诉她,但有藏友来买我的照片,我就拿一点给老伴,逗她开心。”谭老每次说起这段“妙招”时,自己都会忍不住笑起来。

  照片最好的归宿就是交给他们的后人

  陈列在收藏馆里的大部分照片上,都会贴一张标签。标签上是关于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让每一名参观者的口头表达不仅限于“蛮好”,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一些故事。

  主人的这番用心让藏品与“地摊物件”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而最让谭老开心的是,经常会有慕名而来的爱好者前来交流探讨,分享自己最近的收获和心得。

  从事档案工作的张先生告诉看苏州记者,他从无锡到苏州出差,提前安排了行程,专门来拜访谭老。

  “之前在网上看过谭老解读的一张清末的历史照片,很专业。”说话间,张先生流露出赞赏的神色。

  张先生说,由于要在无锡办一个展览,还缺一些老照片,便提前跟谭老进行了对接。“这些照片都是不可复制的,幸好,谭老这边还有很多。”

  经过挑选,张先生带走了13张老照片,这些照片都与无锡有关。“这些照片去无锡,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价值。”谭老说到。

  “这些照片流出来的原因可能因为战乱,可能因为搬家。我觉得,这些老照片最好的归宿就是交给他们的后人。”谭老说。

  (左一为严东生院士女儿)

  一次偶然的机会,谭老收集到了我国著名两院院士、材料学家严东生的相册集。这本相册集记录了严院士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非常齐全。

  将相册集发表后半年,严院士的女儿找到了谭老。“她当时一页一页地翻着相册,父亲的少年时代,父母的结婚时刻,还有她自己扎着马尾,穿着红裙靠在母亲身旁的照片。”

  (右为严东生院士女儿)

  曾经依偎在父母身旁的孩童,再见时已是满头白发。“又为一个家庭接上了断裂的记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重逢’和‘相聚’,有什么比这个更开心的呢?”谭老笑着说到。

  谭老说,这些年,有人漂洋过海来接回父母的照片。还有不少市民在收藏馆里找到了自己亲友的照片。

  方寸之间浓缩的苏州故事

  民国初期的盘门、解放前的江南女子、70年的代金鸡湖、改革开放后的苏州交通......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时代的故事,是看得见的历史,解读这些故事才是收藏最大的乐趣。”谭老说。

  在谭老收藏老照片时,突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民风民俗,而有关苏州的题材更是首选。

  在谭老的收藏中,就有这样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根据照片上的文字说明显示,这张照片是1949年拍摄的。谭老介绍,当时苏州振亚丝织厂第一大股东娄凤韶在过80大寿时,让10个获得相关学位的儿子、女儿和女婿穿上学位装拍摄了全家福。

  “这幅照片上说,我(娄凤韶)培养了你们这批人,以后孙子辈的教育就要依靠你们了。要将他们培养成于社会有益的人。”谭老解释道,“苏州历来崇文重教,而这幅照片的文字注解中,也是将教育放在家训当中。这也说明了苏州自古以来繁华的一个重要原因。”

  采访中,谭老取出了一本自己做的小册子。翻开一看,里面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苏州的交通出行影像。“这段历史,我经历过,深有感触。”谭老感慨道。

  谭老介绍,改革开放初期,苏州的公交客车并不多,只在城区小范围内运行。“那叫一个窘迫,坐个客车,挤一车人。”

  谭老回忆,当时在检察院工作时,需要经常做长途客车去县里办案。“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路况不好,不但颠簸,还一车的灰尘,每个乘客都是灰头土脸的。”谭老笑着说。

  地铁、公交、高架、高铁......谭老说,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曾经的出行窘态永远地停留在照片里了。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谭老说,从照片中,能够清晰地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络。

  “在旧社会,这些照片都是记录富人们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镜头都对准了普通的老百姓,照片里透出的精气神是以往所看不到的。”谭老对着照片说道。

  目前,谭老已经将收集的老照片编撰出版了5本书。现在,他正在编写一本《苏州摄影简史》,想通过光影的故事,串联出苏州的发展历史。

  “这些寻常人家琐碎的悲欢离合,讲述的是与‘我们’有关的故事。如今,我们也正在讲述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谭老说。
  (来源:看苏州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