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靖江作家作品入选今年小学语文课本

2019年09月16日 15:06:23 | 来源:我的泰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是靖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尊为当代武侠童话的领军人物。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并有若干作品被翻译介绍到海外。

  他的作品曾经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奖项。

  他创作的散文《竹节人》去年编入上海等地语文教材,今年入选统编教材,也就是说,今年靖江市六年级小学生的语文课本里,就有这篇《竹节人》。

  他的名字:范锡林

  日前,记者专访了范锡林,来听听这位靖江作家讲述他的故事吧。

  从小喜欢听故事、虚构故事

  问:《竹节人》是您在什么时候创作的作品?

  我的散文《竹节人》是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写的《童年趣事》系列中的一则,最初是在北京《东方少年》上发表,发表后被多家刊物转载,其中包括新加坡、日本,及中国台湾、香港的刊物和书籍选用、转载,并选入一些省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2018年教育部审定编入全国五、四年制六年级语文课本,2019年教育部审定编入全国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课本。

  问:您的文学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950年,我出生于无锡。我住的小巷里,有很多老人邻居,一到晚上就讲故事。我家隔壁有位姓朱的老头子,很会讲故事,而且讲故事的方式很有趣。他喜欢讲鬼故事,讲的时候,一开始大家都围绕在他身边,后来他越讲声音越低,慢慢地,大家的头不自觉地都凑到他跟前去了,最后他“哇”的一声怪叫,把大家都吓得一下子跳起来。

  我是那条街的小头头,大概是因为喜欢看书。看了书之后,就喜欢讲故事给其他小朋友听。后来我还编故事,我知道我的老家在靖江,每年暑假都要回去的,那时候也编靖江有什么样的亲戚,怎样怎样能干、了不起。那时候我已经开始虚构了。

  1963年,我13岁,考上了无锡市第二中学,也叫辅仁中学,是当时无锡市最好的学校。学校里有个图书馆,图书馆有个规定,每位学生每个星期只能借一次书,所以我借的书读完后,就赶紧去和同学交换,这样我一个星期可以看到四五本图书。那时,我的作文已经有点像样了。语文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出来作为范文在班里朗读。

  1968年,我插队回到老家靖江。1971年,开始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我第一批被推荐到泰兴师范去上学,被分在语文班,有专门的作文课。我的每一篇作文都被老师登在黑板报上。在泰兴师范学习了一年半后,因为各个学校急缺教师,我们就提前毕业分配了。

  我被分到了当时靖江县团结公社先进小学,一年后,又被调到团结中学。1978年,我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基本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应该是儿童文学。后来我又到靖江县中学任教,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调职到靖江县文联。除了继续儿童文学写作外,还办了《靖江文艺》。文联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人、团结人,联络文艺人才。

  我在文联工作了那么多年,成就最大的,不是期间写了不少作品,也不是办文艺报办得多么成功,而是认真地做好了我的“恩师”潘浩泉老师所说的“发现人、培养人”的工作,用心培养了一批年轻人。

  写作是辛苦并快乐着

  问:您的话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是您帮助过的年轻人之一。我也知道,从您创作武侠童话开始,至今已经发表、出版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武侠童话,也被称作功夫童话的创作上,被称作为“当代武侠童话的领军人物”,至今已经出版包括长篇、中篇合集,短篇合集五十余本,有不少是以系列套书的形式出版的,如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范锡林少年大传奇》一套五本,广州出版社的《范锡林少年派》一套五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先后推出了三套系列共八本,其中《范锡林武侠童话系列》三本《鉴剑大师》《功夫树》《神指门》重印了五次,共约十多万册,还在台湾出版了这一套系列的繁体字竖排本。

  问:在儿童文学界,您的武侠童话独树一帜,您认为读者对您的哪些评价最为中肯和准确?

  评论界对我的武侠童话的评价是:“用最中国的元素,叙写少年英雄的侠骨豪情和赤子之心。”

  还有读者评价:“想象与故事完美结合,境界与情节相得益彰,可读万般气象。”

  小读者与家长在网上给予的评价是:“好看,停不下来,要一口气看到底。”“健康,是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武侠故事。”

  问:写作中最快乐的是什么时候?

  蓦然获得一个非常有趣,很有吸引力的创作题材,于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乐在其中。写到山穷水尽,百般无奈之际,正身心俱疲,苦不堪言,突然冒出个好点子,于是,豁然开朗,一片光明,其乐融融。忙乎了多日的一个中篇或者一个长篇,终于写完最后一行字,于是,如获大赦,浑身轻松赛神仙,其乐无穷。这些快乐各不相同,也只有写作者才能享受到。正因为有这些快乐,所以我才会乐此不疲,笔耕不辍。

  问:您哪有那么多的写作灵感的?

  创作武侠童话灵感的来源,与创作其他艺术作品都是一样的。读书、旅游、看电视、看电影、上网、陪孙儿、上街买菜、厨房洗碗,日常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饮一饭,点点滴滴的启示和感悟都可能给我带来武侠童话的创作灵感,关键是要有心、用心、留心。至今我创作的短篇武侠童话已经达三百多则,中长篇有三十七八,灵感还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还有待来日慢慢地写呢。

  武侠和童话中的传统精神力量

  问:读您的武侠童话,我感觉不仅仅有“武侠”,有“童话”,还有情怀,还有中华传统文化中闪光的东西,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最需要吸收或懂得的东西。您能告诉我们,那具体是什么吗?

  武侠童话是给孩子们读的,因此,除了有好看的故事之外,还必须要有健康积极的思想内涵,评论家说,在我的武侠童话中蕴含着情感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审美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确实,我喜欢在我的武侠童话中,竭力涂抹上浓浓的中国味道,民族色彩,渗透着优秀的传统道德的精神风范,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刻意追求的一个方向,也是我完全出于自觉的创作理念,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的武侠童话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才会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问:您对年轻的儿童文学爱好者有什么建议?

  如果有后辈也想写武侠童话,我告诉他,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编出一个故事也许并不难,但要写成一个好故事实在是难上难。我们的前人已经有那么多的好作品像许多座高山那样竖立在那儿,别说去超越,就是想有一点创新、出新也很不容易。

  问:课文中有些文章的阅读理解,就是给作家自己解答,也未必能正确,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在这期间,我看到有很多语文老师写的关于《竹节人》的教案,以及拍摄的《竹节人》示范课的视频,还有关于《竹节人》的教学辅导材料。回想当初我写这篇文章时仅仅是觉得有趣,想从流逝的岁月中把自己的童年定格成一个片段的影子而已,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并没有去想得更多想得更深。现在看到老师们的对这篇文章展开的精心剖析,尽管各个老师理解各不相同,但我觉得都是言之有理的,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我当初写此文章时纯粹是兴之所致,信手写来,老师们的分析理解则是在教学法则指导下,运用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对文章的主旨和内涵的挖掘自然要比我来得更深更贴切。我很感谢这些为我的这篇文章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

  我衷心地希望靖江的小读者们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来源:我的泰州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