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常熟籍的海洋学家,深海探秘三十载,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奋笔书写海洋强国梦

2019年09月07日 17:57:16 | 来源:常熟大事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心系蓝色海洋,曾十多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学考察的首席科学家;他,矢志于“自主创新”,获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和首创性学术成果;他,忠诚于祖国的科研与教育事业,德才双馨,以勤奋求实的为学之道感染着身边的人。他就是乘坐“蛟龙”号下潜的首位科学家、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怀阳。

  (▲8月17日在上海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

  驰骋于海面上

  大海情缘

  1961年出生的周怀阳高中毕业于江苏省常熟中学,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后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

  (▲1977年省中毕业时所摄、最后一排右二)

  (▲团支部活动、摄于70年代老省中对面新公园)

  上世纪下半叶,全球“蓝色圈地”运动悄然兴起,90年代初,从德国归国工作的周怀阳认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走向深海,大力发展海洋科学。而当时,我国的海洋科学还很弱小,特别是海洋地质学才刚刚起步。从那时起,周怀阳就将研究重点从熟悉的陆地毅然转向了深深的海洋。

  周怀阳是国内较早呼吁开展载人潜水器科学研究的倡议人之一。2004年,他开始参与“蛟龙”号的科研工作,成功组织实施了首次中美热液区联合深潜航次,并负责承担“7000米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研究工作。2013年,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周怀阳周密设计了航次调查方案,并成为“蛟龙”号首位下潜科学家。

  (▲周怀阳在遥控深潜机器人前)

  同济大学教授 周怀阳:

  这个是我等了十几年的事情了,我是说着中国话,看着中国字,下到了海底,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这个感受跟以往坐国外潜器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挖掘海洋宝藏

  研究海洋

  在周怀阳的人生履历和学术成就中,有着一连串“首例”和“第一”的创新科研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周怀阳就积极推进并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他提出并极力倡导的深海生态环境“基线及其自然变化”研究,被国际海底管理局列为四大国际合作项目之一。

  (▲周怀阳教授在南海科考中)

  他在西南印度洋大洋岩石圈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深化了板块循环理论;建立了国际海域多金属结核矿床地质模型,较早地在我国开展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推动了我国深潜科学和海底长期观测科学的发展,并自主研发了原位采样和实验仪器,在深海取得系列新发现和新认识。

  (▲和学生们在一起)

  他还主持完成了我国深海领域的首个973计划项目,是我国深海地质地球化学领域卓越的领军科学家。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

  同济大学教授 周怀阳:

  我们是很幸运地遇上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要使得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有这种使命感、有这样的热情和情怀,来为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周怀阳在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首次发现古热液烟囱样品)

  海洋强国

  人与海洋

  “与地球和人类的历史相比,人生太短暂了!一辈子,总要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正是怀着这样的人生信念,周怀阳几十年如一日,在科研和教学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周怀阳在指导水池模拟实验)

  (▲周怀阳自主研发的深海观测及采样装置)

  他两度获评中国“大洋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周怀阳的科研团队在他带领下成长为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学术群体,他培养、指导的一批批青年学生已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同济大学教授 周怀阳:

  把我们国家建设成海洋强国是我们所有人的海洋强国梦。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年轻人,就像火炬传递一样地把这种奋斗的精神一棒、一棒,一代、一代地传承过去,而且要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胜于蓝,我想,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凡心所向

  素履以往

  周怀阳

  这位勤奋的学者

  以满腔的豪情与热血

  为祖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继续行进在路上

  (来源:常熟大事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