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盛德华:戈壁滩上书写“兵王”传奇

2019年09月04日 20:45:3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北纬36°以北,东经 85°以东,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无人区次中心,火箭军某部在此驻扎。老班长盛德华,是其中一员。

  为茫茫戈壁滩挖掘出潜藏的哑弹,是盛德华的使命。牺牲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他与死亡的刀锋相伴已26年。 

  每挖排一枚哑弹 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哑弹挖排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环境异常苦的“高危作业”,一旦哑弹“开口说话”,后果不堪设想。

  2004年5月的一天,盛德华执行某项哑弹排除任务。在戈壁大漠50多度的地表温度下,他穿着12公斤重的防弹背心,戴着密不透风的防弹头盔,驾驶防爆挖掘机展开排弹操作,经过3个小时令人窒息的挖掘,终于完成了任务。后怕的是,一枚哑弹几乎贴着铲斗右侧内壁,如果铲斗偏离10厘米,很有可能触发引爆,导致车毁人亡。

  2007年9月,在发射零日保障分队即将进场的前一天,还有一枚哑弹没有挖出。导弹靶场要求哑弹排除率必须达到100%,一点折扣都不能打,“活”要见弹,“死”要见片。盛德华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走出防爆挖掘机,跳进弹坑,用手在弹坑的细沙里小心翼翼地刨挖,整整搜索了2个小时,才找到并排除了哑弹。

  靠着不怕吃苦、敢于钻研的精神,盛德华成为公认的“排弹专家”。经过不断实践,他还总结了“找弹洞、探弹道、看弹迹”三结合的排弹方法,编写出火箭军第一套《哑弹挖掘排除操作指南》。 

  2018年4月11日,火箭军机关举行授衔仪式,106名来自战备训练、国防施工、作战保障各个领域第一线的“导弹兵王”,从将军手中接过“任命状”,换上崭新的一级军士长军衔。盛德华就在其中。

  在戈壁深处种下一抹绿

  盛德华驻守的靶场哨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侧,方圆50公里荒无人烟,夏天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冬天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常年风沙弥漫,见不到一丝绿色。

  2004年哨所刚组建,盛德华就来到了这里。一片荒凉的大漠让人望而生畏,盛德华却被激起斗志:在这里种出一片绿洲。

  谁也没想到,几年过去,他真的做到了。“现在哨所这边已经种活了一千多棵树。这些树太金贵了,我回老家探亲都惦记它们。”

  哨所的生活艰苦、单调。为了激励战友们扎根奉献的荣誉感,盛德华带着战友们修建了一面荣誉墙。他和大家约定,凡是在哨所工作3个月以上的同志,都有资格拣块戈壁石,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和格言,永久存放在哨所的荣誉墙上。

  在这些荣誉石上刻下名字的人,大部分已经退伍或调离,只有盛德华和4名战友一直在这片荒漠坚守。

  跨入军营 就再也没有想过离开

  入伍已经26年,盛德华依然记得当初穿上军装的模样。1993年,江苏盐城大丰长大的他穿上了绿色军装,跨入了军营。从此,他再也没有想过离开。

  “只要部队需要,我永远都不走。”盛德华说。

  在军营,盛德华先后任某团的警卫连执勤、驾驶员和阵地安全员,他还担任过阵管连道路维修班班长,挖掘机、升降机、推土机等8类大型机械都需要他来操作。军人视服从命令为天职,每次变换岗位,他都从容应对。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盛德华也在耐心教导徒弟。他深深地知道,把过硬的技术传给这些跟自己的儿子年纪相仿的兵,就是在为他们穿上无形的安全防护衣。对待徒弟,他不仅是师父,更像是父亲。

  而对于自己的儿子,盛德华颇感愧疚。今年儿子参加高考,盛德华因为执行任务未能陪同。在儿子大一入学分班考试前,他休假获批,终于赶了回来。

  一家三口走在一起,团圆的时光显得短暂而温暖。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 部分资料来自央视网;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