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籍院士登上央视《开讲啦》,讲述医学与健康

2019年09月03日 10:55:21 | 来源:连云港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9月1日晚上10:30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当代中国肝胆外科领军者,帮助患者和疾病抗争的外科医生,灌云籍院士董家鸿登上CCTV-1《开讲啦》

  董家鸿1960年3月出生,江苏省灌云县人,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专家,长期致力于现代肝胆外科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医学是人类最大的善意,它源于人类最朴素的救助愿望 

  展台上,一排排精致的小剪子,小钳子在灯光下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没错,这就是手术器械。形状怪异的持针器、角度剪、拉钩分别都在什么场景下应用呢?在节目中你会找到答案。

  董家鸿说,手术器械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带来了医学的进步:从过去把病人五花大绑或者灌醉,医生手起刀落进行截肢,用烧红烙铁灼烧创面,病人在尖叫中进行手术的时代,到止血钳、麻醉剂、消毒法、输血法的相继诞生,医生深入腹腔、攻入脑颅、打开心脏、器官移植等,不断探索人体生命奥秘。

  在上世纪90年代,虽然历经几代肝胆外科专家的探索,仍旧有许多复杂的肝胆疾病难以治愈,医学的局限,医生的无奈,病人的无望常常深深地刺痛董家鸿,以致他经常在夜里都会思考着如何来破解这些难题,走出困境。

  “开别人不能开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这是董家鸿的老师黄志强院士的信条,而这样的朴素的救助愿望也深深影响着董家鸿。他不断挑战禁区,创造着多个国际肝胆领域的第一。

  精准外科代表着外科的未来 

  世纪之交,现代科技的应用驱动了外科技术飞速发展,但是外科领域也进入了一种误区,很多不该开刀的开了,这种追求技术的倾向造成了手术的误用和滥用,给病人健康带来损失。外科的初心是什么?董家鸿认为,外科的初心不是做一台漂亮的手术,最终的目的是让病人们最大化的获益。一个理想的外科手术应该是兼顾治疗的有效性、手术的安全性和干预的微创化三者统一。2006年,他总结这些年肝胆外科手术的经验,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的理念。

  那么技术好就叫精准吗?答案是否定的。精准外科的理念不仅仅要求手术技术好,更是要准确决策和精确干预,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手术。一位患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耄耋老人,从中国有肝胆外科以来,每当技术有突破,他就来进行一次手术,反反复复五次手术,但始终无法治愈。

  2013年,董家鸿通过计算机对肝脏储备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以术中超声以及美兰染色把病灶精确定位等等,在精准理念的支撑下,以创造性地方案完成了手术,结束了老人八十年的苦难。欧洲外科学会主席评价说:精准外科代表着外科的未来。今天,精准外科理念已经被整个外科行业所接受,改变着外科的业态。

  2016年,应美国外科协会主席和欧洲外科协会创会主席的邀请,董家鸿主刀了一场在精准外科理念指导下,全程14个小时面向全球网络直播的包虫病体外肝切除手术,引起了业界的惊叹,观看人数达到了百万,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外科技术。从2003年治疗一个病人,需要足足花两天时间研究160张CT片,到2013年,通过三维立体模型重建八十岁耄耋老人的肝胆,进行术前模拟,作为医工结合的积极实践者,节目中董家鸿带着大家大胆畅想了未来分子影响技术,混合现实技术,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等高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广泛运用。他说科技是医生有力的武器,能实现医生让患者重获新生的初心。

  敬畏生命,从敬畏疾病开始

  2016年的手术直播,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全球领先的外科技术,更是深深影响到一位青海的医生。他每年要接诊几百名包虫病患者,面对复杂病例也会无奈,有时候甚至打退堂鼓。网络直播看到这例手术,让他感受到这类疾病被治愈的希望。董家鸿说,许多疾病的防治都需要基层医生的共同参与,要对基层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向四省涉藏州县同胞宣讲疾病防治知识,在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这环节上面控制这个疾病。未来我们国家完备的医疗体系的建设重点之一就是要强基层,建立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制度。

  现场也有一位青年代表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她拿着爸爸的照片,张口第一句话:“您看就这个体型,您觉得他有病吗?他有什么病?”这位超重的爸爸患有脂肪肝、酒精肝,却不顾医生劝阻,一星期五天喝酒,三天喝醉。董家鸿说,虽然脂肪肝没有什么显著痛苦,但是,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严重的酒精肝和脂肪肝还会导致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到了需要换肝的状况。健康不光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情,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责任,一定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对疾病保持敬畏之心。

  (来源:连云港发布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