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谨记投身国防的神圣使命,坚守着为国家舰载雷达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他以钻石般的品格,担当起国家的使命,守护着祖国的和平和安宁……
他,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中华神盾”舰载雷达总体设计师邢文革。
“国家安排的事,一定要做好!”
邢文革出生在常熟市辛庄镇,1979年9月——1981年6月,邢文革在原常熟县中学(现常熟市中学)学习。
▲学籍片上的大头照
▲邢文革在第四排右边第四
高中毕业后,邢文革考取原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学院),成为1986届大气物理学专业毕业生。
▲2018届毕业典礼,邢文革作为校友代表致辞
1986年从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后,邢文革被分配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工作。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凭着不服输的冲劲和良好的学习能力,邢文革很快就建立起了雷达专业的知识体系;拉电缆、拧螺丝、调设备……从小就不怕吃苦的邢文革从一点一滴做起,实现了从“门外汉”到专家的华丽转身。
“晕船了出来吐,吐完接着埋头干!”
雷达是战场上发现目标的千里眼,本世纪初,我国为加强海上力量,开始研制新一代驱逐舰工作,即“中华神盾”。
立项之初,国内舰载雷达技术力量太薄弱,研制难度极大,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邢文革临危受命,担任“中华神盾”雷达负责人。没有时间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有的只是面对挫折的决心,无数个通宵达旦,为的就是攻克难关。
为了解决设备“晕船”问题,即解决长期困绕海用雷达的“海杂波”难题,邢文革带领团队背着几百个’’防吐袋’’登上了舰艇。
面对风浪颠簸,邢文革和他的团队发明了自创的抗晕“秘籍”,那便是全神贯注投身于科研。
“我们团队当中很多就是躺在甲板上搞科研,如果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外围的这些干扰因素对他的影响会降低。”
它的名字是——“海之星”!
每次交船,需要凌晨3点起床出发,7点在船舱吃饭,晚上10点才能睡下。在风高浪急的黑夜登船,驳船和岸边仅有一条窄窄的木板,让人心惊胆颤……邢文革团队用三年时间,解决了设备“晕船”问题,而他们也完全适应了海上的生活。
2007年,“中华神盾”舰载雷达顺利完成研制,当它最终被装到战舰上,邢文革和同事们发现,它的特殊形状宛如一块钻石。于是,他们给雷达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海之星”。
“我的人生价值在祖国壮美的国防事业中得到了无限延伸!”
如今,“中华神盾”已经列装部队,使我国舰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装备技术水平迈入了世界领先行列,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舰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能力的国家,邢文革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为“中华神盾”装上“千里眼”后,邢文革先后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全固态相控阵三坐标雷达、“探月工程”和“神舟”号任务分管所地面测控系统的研制。作为我国第一部全固态相控阵三坐标雷达的核心骨干,邢文革首次深入研究倾斜波束低角测高技术,并应用到雷达装备。
作为“探月工程”和“神舟”号任务分管所地面测控系统的技术副总,邢文革对多目标测量雷达和多型目标特性测量雷达进行技术把关和指导的同时,多次协调、组织任务进行保驾护航。因成绩突出,他荣获信息产业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先进个人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事我国舰载雷达研发30载,今年54岁的邢文革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
邢文革
“把你所有的能聚集的力量、聚集的资源、聚集的时间放在你需要想做的事情上去,一往无前地去突破过程当中的瓶颈和障碍,这个就是奋斗;去围绕你的目标去做,这就是奋斗;为了你的初心,去义无反顾地付出你的一切,这个就是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