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还有这样的地方?!一抹青花蓝,芬芳岁月,染青流年

2019年08月01日 14:13:35 | 来源: 淮安民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白底蓝花的靠枕、复古时尚的手提包、颜色变幻的棉麻丝巾……走进钱敏的“蓝-印时光”蓝染工作室,一件件作品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些用情怀与温度再现、再造、生于当下生活美学的文化创意产品,保留着扎染的手艺,见证着生活的美好,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既传统又时尚的崭新世界。那一抹青花蓝芬芳了岁月,染青了流年。

  个人简介:

  钱敏,“智创淮安”大赛金奖得主,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装饰设计专业教师,长期研究布艺、纸艺、木艺等的手作达人。

  记者:是怎样的机缘触发您学习扎染技艺的,这项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何在?

  钱敏:蓝大褂、包袱……记忆中,父辈们所使用的扎染生活物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由于所学服装设计专业的缘故,我曾先后前往贵州安顺、湘西凤凰等地采风,感受当地淳朴民风和各种图腾文化,向当地百姓学习扎染、蜡染等工艺,一份深植于内心的热爱在发芽。怀着对这一古老印染技艺的喜爱,工作后,我一直从事印染方面的教学工作。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凝聚着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该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简单的辅助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因染液渗入织物扎结不同部位,从而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多层次晕色效果。

  一锅染汁,一块布,加上缝针扎线,就有了上百种扎染法,这源自老祖宗的智慧,其艺术效果是现代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调配染料、摆弄白色棉麻面料……看着它们在自己手里随性随意变得鲜活灵动,你会在这样的交流中感受朴实浑厚的原始味,以及变幻流动的现代时尚感,多年以后,许多物品会在时光的流逝中褪色丢弃,而留下指纹和温度的手工物件,是开在心田里永不凋谢的花。

  记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长期致力于传统扎染的技艺传承,大家对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反响如何?

  钱敏:在扎染的染色实践过程中,涉及到时间、温度、染料渗化率等影响染色效果不同的众多因素,同时染液在布的扎结间流动、撞击、融合、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神奇美妙的色彩图案肌理效果。这种传统的染色工艺因其自由多样性,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在制作中出现了各种奇异的独一无二的偶然天成图案纹样。这种探究型的学习,让大家在具体教学实践情境中去体验、探究与发现,从点染到浸染、吊染、段染到套染,从单色到多色,大家逐渐感受到扎染工艺带来的奇妙的色彩肌理美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4节课的课时同学们一直拖成了6节课,专心致志地感受着扎染技艺中色晕肌理里的呼吸,火花思想里的碰撞。

  传承无处不在,在日常的活动中,我会经常邀请孩子以及国外交流生来学习扎染技艺,我的学生也在各地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着扎染技艺,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扎染,感受传统民俗手艺的魅力。

  记者:您的工作室相继开发了多个扎染文创产品,屡获大奖,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您觉得如何让扎染这一传统手工艺回归生活?

  钱敏:扎染这项非遗项目来源于生活,应该更好的回归生活。只有将传统形式转化为当代造型语言,让传统而古老的手工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能更好地将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为此,我们打破了传统草木染色单一的特点,让扎染有着自然而鲜艳的色彩。通过对扎染设计构思、扎结新工艺、染色图案技巧的系统学习,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工艺特点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现代装饰艺术的设计要求,大胆探索与实践,把作品转化为商品,再通过服装设计展、现代家居和装饰等载体来展现扎染技艺,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因为产品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时尚结合,贴合当代人推崇的个性化、体验趣味性的设计作品心态,因此,经常能够看到我们设计制作的产品在各类交流展销会上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实现了教学与市场的结合,既弘扬了传统民艺文化,也为现代装饰艺术开拓了新思路。

  用小的产品去放大工艺美,倡导艺术生活的可能性,用艺术高度去带动设计产品,把艺术元素、艺术内容、艺术概念都融入到扎染产品设计当中。我觉得,这不仅是从物质层面提高了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更是从精神层面打开了传统扎染文化的复兴之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