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黄沙港渔港日新月异

2019年07月23日 05:48:03 |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国家中心渔港——黄沙港渔港港区,渔船作业归来。 

  7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射阳县黄沙港镇的国家中心渔港——黄沙港渔港。正值休渔期,渔港内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我才来时,这里还是国家一级渔港。”迎着猎猎海风,走在渔港一期码头,已经到渔港工作二十多年的施海兵谈及渔港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禁感叹,“那时候这里除了一家渔业公司,周围与芦苇荡差不多。”

  在施海兵眼里,渔港这么多年有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渔港升级扩建。”施海兵说,中心渔港项目于2005年9月国家批准后,前期做了拆迁等大量准备工作,在2008年5月开工建设,核心区基础设施投入就达到15亿元。随着一期码头的建成,2015年8月渔港通过国家级中心渔港验收。“国家中心渔港的建设,标志着渔港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渔船加快集聚,卸港量不断攀升。”

  “第二个变化是渔民实现‘鸟枪换炮’。”施海兵说,原来渔民打鱼都是木质船,船空间狭窄,设备简陋,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如今,全部升级为钢制船,最大自重达到80吨,承载力达到200吨,一艘的吨位、承载力赶上四艘木质船,产捕量、马力、安全性相比过去都有了很大提升。而且,船上都装上了导航系统,碰到恶劣天气,渔港管理中心会提前通知渔民返回港口避风。

  谈到第三个变化,施海兵坦言:“那就是渔民富了起来。”由于过去使用木质船,捕捞区域小,作业时间短。“现在钢制船,作业周期近半个月。”施海兵说,每艘船年毛收入在300万元到400万元,一个航次就可以达到40万元,船上一个雇工的年收入也有14多万元。“去年渔港泊船能力达500艘,实现卸货20万吨。”

  49岁的船老大张志朋子承父业,20岁开始出海捕鱼,对渔港变化感触颇深。进入休渔期,他闲了下来,远离桅杆,暂别风里来浪里去的生活,将自己的钢质渔船送到船厂检修,工人也放假回家了。“休渔期间,主要忙着渔船上油漆,修理零部件,修补渔网,让渔船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接下来的捕捞季。”张志朋充满期待地说。

  “上半年捕捞收入在100万元左右,捕捞季一个月出去两趟左右,出去一趟平均能捕捞五六千箱,约240吨。”张志朋回忆道,“从学校毕业后就出海捕鱼了,那时候黄沙港港口小,渔船少,都是木质的,射阳河河口浅,要等到水涨起来才能出去,出海的时间也不长,两三天回来一趟,去的都是一百多公里外的近海。”

  “我们的日子过得好,这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黄沙港建设国家中心渔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功能配套齐全,船只进出方便,停泊安全。”张志朋说,“现在码头多了,人气兴旺,船跑得也远了,去的都是一千多公里外的沙外渔场、江外渔场、舟山渔场、舟外渔场。”

  “国家鼓励渔船更新换代,给予一定经济补贴。我换过3艘船,1993年花了几万块买了机帆船,抗风能力差,载重和马力都小。1998年换了一艘钢制渔船,花费70万元,2012年订购了现在400马力的钢质渔船,船身50米长。安全性更是有了保障,以前就配一个太平斧和两个救生圈,现在有AIS船舶定位等先进的仪器。”

  为适应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满足渔民泊船需要,黄沙港镇以打造苏台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示范区为机遇,加快推进渔港二期工程。目前,150米上岸码头和550米斜坡式系泊岸线已经建成,正在进行港池疏浚,工程预计9月份竣工。届时,渔港泊船容量将从现在的500多艘提高到1000艘,水产品交易总额达到30亿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宽阔的渔港里,泊着的是清一色的钢制渔船,每到休渔期结束,出港的渔轮一艘接着一艘,一排连着一排,此起彼伏的汽笛声预示着丰收,也表达了渔民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之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