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年月:1963年4月
籍贯:靖江季市镇石榴村
简介: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高级研究员,兼江苏省农科院特聘研究员。曾经荣获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7项奖。1999年获得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作物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学位,学成后留校从事小麦育种的研究。2007年,转入该校兽医学院,从事人兽共患寄生虫及其他肠道菌的研究,直到2015年,又回归小麦方面的研究课题,主攻小麦品质改良。2017年10月,被聘任为靖江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小麦品质改良、转基因作物鉴定、食品安全、人兽共患寄生虫。
大自然的风雨和灵气铸就了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特有的气质。他显得朴实无华,纯真自然,头发中挟杂的银丝更添一份苍劲。
他叫杨荣昌,1963年出生于靖江季市镇石榴村,现任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高级研究员,是国际知名农学专家。
从农家院走到“象牙塔”
生在农家院,杨荣昌从小接触农业,一般的农活都干过。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十分艰难。但父亲重视教育,想尽办法送他们上学,这也让杨荣昌愈发勤勉,在1981年,以季市中学“状元郎”的身份考入南京农业大学。
1982年夏天,在家过暑假的杨荣昌突然听到村里大广播通知:中午要统一治虫,请各家各户做好准备。大一新生杨荣昌虽然还没正式学过专业课,但清晰地记得借阅的书上曾写道:“中午治虫不是最佳时间”。于是,杨荣昌回到学校后,第一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了一篇题为《一天中何时使用农药好?》的文章,邮寄到靖江县人民广播站。这片稿件被电台以及农业部门反复播报,不少村民由此走出误区,再不用在烈日当头时下地喷洒农药。
番茄情缘
22岁那年,杨荣昌考取江苏农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蔬菜育种家徐鹤林先生。
1989年,国际社会刚刚开始进行转基因植物研究时,杨荣昌在徐鹤林先生指导下,转战番茄转基因抗病毒病方面的研究,并成为国内最早进行转基因植物研究的专家之一。
1994年,杨荣昌在全国番茄协作攻关会议上,提出大课题、大协作、大成果的建议,得到与会的老专家的赞同和支持,会议一致同意由杨荣昌起草课题成果鉴定书,联合国内16家科研、教学单位,45位来自植物病毒学、植物育种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的专家,共同申报番茄病毒病领域的大成果,最终,该申报成果获得了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挚爱家乡的壤土和翠竹
“我们搞农业科研的人离开土地,什么都做不成,所以,天生对土地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和别的专家不太一样,杨荣昌每到一处新地方,首先要看看当地的泥土。1996年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时,杨荣昌看不到国内熟悉的泥土,到处都是沙子,心里也跟着发楞。“那一刻,特别想念家乡的优质壤土,那是我眼中全世界最好的泥土。”
在求学的过程中,杨荣昌因科技发展和当地政策等原因,先后四次更改专业方向。每一次改变都非易事,但他总能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并“拿下”新领域的“高地”。
他说:“离开故乡23年,我每到挫折都会想起家乡的翠竹。翠竹,大雪可以压弯它,但折不断它。大雨可以淹没它,但淹不死它。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品质,是靖江人最重要的气节。”
称赞“家乡变化很大”
杨荣昌从未忘记过反哺家乡。1992年,在江苏省农科院工作期间,他通过靖江县蔬菜办公室,组织长安乡一位副乡长和8位村长,到安徽和县学习、考察,邀请当地最优秀的种菜能手为他们开堂授课。邀请导师徐鹤林先生来靖,为村民们开展技术指导。
如今,杨荣昌在学术上有了更高的成就,更开阔的视野,开始为中澳学术交流躬耕不辍。2017年2月,他作为大会共同主席,在帕斯成功主办了首届澳中农业与食品论坛。2018年,杨荣昌把第二届澳中农业与食品论坛的会场搬到南京,将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成果带到中国。在前不久成立的江苏省侨界专家联合会农业科技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他被推举为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