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姑娘”秦素萍,讲述启东“金山银山一担挑”的故事

2019年07月03日 19:18:09 | 来源:启东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月28日下午14时48分,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苏妇女儿童事业杰出贡献者、江苏省妇联原主任秦素萍同志(离受副省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离世,享年91岁。

  秦素萍,1928年12月出生,江苏启东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江苏海门县委副书记,启东县副县长、副书记,中共南通地委常委,连任三届江苏省妇联主任,全国妇联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中共八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妇女干部”等称号及中国儿基会授予的“春蕾勋章”。

  1962年至1973年期间,启东铸就了“金山银山一担挑”的辉煌,作为启东的代表,秦素萍曾先后四次参加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主持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三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棉花姑娘”。

  秦老生前,启东台记者曾多次采访了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听“棉花姑娘”秦素萍讲述启东“金山银山一担挑”的故事。

  1960年,国家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启东人民缺衣少食。秦素萍和丈夫唐如浴受命于危难时刻,双双调到启东工作。他们和启东父老乡亲同甘共苦,开始了十年风雨粮棉路。

  自1956年、1958年两次参加党的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后,1963年8月,秦素萍作为产棉区启东县的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二次棉花会议。

  秦素萍介绍,当时主要是谈棉花,总理在讲话中非常亲切,他说,你们知道,有的地方小孩子屁股都出在外面,冬天没有棉衣裤穿。我们感觉责任重大,特别我们是老棉区,多产一斤棉花,总理说功德无量。

  周总理的话让秦素萍深刻理解了“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提高棉花产量这个问题就摆在了启东干部群众的面前。

  秦素萍说,周总理当时指示一定要发动群众,第二是老农、技术员、干部三结合来科学种田。

  启东县委积极推广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探索科学种田,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的耕作制度,促进了粮棉双增产。

  秦素萍说,就是在抓“早”字上当头,使得粮棉双高产,肚皮吃得饱,衣服有得穿。

  时任启东县委书记唐如浴介绍,当时启东的棉花要占全国的4%-5%,所以棉花很重要。

  在启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1964年,启东实现粮棉双高产,双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目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启东的代表8次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受到了表扬。其中,秦素萍参加1965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棉花生产会议让她最为难忘。那次会议有18个省的领导、劳模和高产单位代表共56人参加,座谈会足足开了7个小时。

  秦素萍回忆,当时她正好紧靠着周总理坐。总理非常亲切,像老长辈一样。他又环顾了一下,说:就你们这么多人啊?就这一个女同志?你住在哪里?家住哪里?我说江苏启东。他说,是老乡啊。你们都在海边?你们的台风怎么办?以后他还问,你们还有什么困难?你们可以讲啊。她想了一下,讲了两点:一是启东没有毛竹,用的是锄头和铁搭,全国铁搭很少又没有柄,希望中央、总理能帮助解决;二是希望有一个拖拉机耕地。

  会议期间,不少记者前来采访秦素萍。1965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社论《产棉区要力争粮棉双丰收》,同天头版二条还发表了秦素萍的署名文章《启东粮棉双高产的来历》。从此,全国产棉区和有关大专院校的成千上万的人来启东参观学习。

  文革时期,秦素萍受到了冲击,好几年没能出席全国的棉花生产会议,但周总理一直牵挂着她,还有启东的棉花生产情况。

  秦素萍说,她听出席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人说,总理问起她去哪里了?第三次总理又问起她时,她已经到南通地委工作了。

  直到1973年,秦素萍参加第十次棉花会议,再次见到了周总理。

  时任南通地委常委、农水局长秦素萍回忆,当时总理叫她到前面去,她是激动地哭着跑到主席台前的。总理说,喔,你没有被打倒!问她身体怎么样?现在在哪里工作?秦素萍特别激动。

  1973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专稿,给予启东“金山银山一担挑”的美誉。

  1973年8月,秦素萍当选江苏省妇联主任。她牢记总理对发展棉花生产重要的教导,和他老人家善于抓典型、竖标兵,走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根据江苏棉花生产,以妇女劳动管理为主的特点,在全省由点到面推开银花赛。前后共建立了4万个银花组,为江苏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皮棉超千万担的省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启东台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