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天山筑路老兵倪云清:一步一步,丈量天山路

2019年06月17日 10:53:44 | 来源:淮安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个季节是天山最美的时候。天鹅已经回到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草原上开满漫山遍野的贝母花,空气中是浓郁的药香。有机会还要回去看一看!”回忆筑路岁月、天山壮阔、筑路艰辛、战友深情,倪云清言语中眷念万分。

倪云清接受记者采访

  热血参军 学成归来重回天山

  倪云清,1949年出生,与新中国同年,老家在淮安区博里镇。1969年,倪云清参加征兵报名。当时,博里中学设有验兵中心站,倪云清去博里中学打篮球时,被一征兵排长叫住了。得知倪云清是淮安中学六八届高中毕业生且正在等待验兵,排长很满意,便带着倪云清一路“开绿灯”。“你验上了!回去准备准备,当兵吧!”就这样,倪云清参军了。

倪云清当年在宿舍中

  因为文化程度高,倪云清进了特殊任务连,连队任务是工程测量、通讯和警卫。仅用三天时间,他便学会了测量计算原理、画图纸和操作仪器,正式参与工程值班。从内蒙古到湖北,倪云清一直在特殊任务连进行工程测量。1974年,倪云清接到调令去团司令部工程股。团里安排他先探亲再回来报到。当兵五年,倪云清从未回过家,离开的时候,妻子正怀着身孕,这时孩子已经5岁了。

倪云清的妻子和子女当年在天山营房前合影

  到了工程股后,正巧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有一个名额,团里安排倪云清去学校继续深造。1974年6月,一六八团移防新疆已至最后批次,倪云清临时接到命令,负责工程股的图纸整理和车队运输等工作。在新源县那拉提待了约两周时间,他匆忙赶去学校报到。临走时,参谋长对他说:“你学习完要回来啊!”倪云清想都没想便回答说:“我肯定回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毕业证书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倪云清学的是桥梁渡河专业。一个班32人,他学习成绩最好,毕业设计时担任设计小组组长,小组设计的“水面下钢桥”项目最终被南京军区采用,应用到部队装备中。1977年下半年学业结束,倪云清拒绝了无锡一家专业对口的研究所邀请,一心要回部队,不仅是为了兑现当初对参谋长的承诺,更因为他内心深知,天山上迫切需要修桥铺路的各类专业知识人才,而他刻苦学习,就是为了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践中。

  1977年9月,怀着满腔抱负和热诚,倪云清重回天山。

倪云清与战友合影

  学以致用 架桥铺路敢为人先

  9月大雪封山,部队下山修整,倪云清负责带领车队搬家,山上山下跑了一个月,同时观察路况。

  利用修整时间,倪云清搬来各个营的图纸,计算工程量。工程股就像整个工程队的“大管家”,需要了解每个营产值、工程进度甚至后勤开销,只有了解到详细数据,才能合理给每个营分配任务。除此之外,团里就他这么一个学成归来的桥梁专业人员,修路途中架桥的设计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刚回天山就接到如此重要的任务,倪云清铆足了劲,每天从早到晚,画了写,写了算。“以前都用图板画,哪像现在有电脑。”耗时三个月,终于算出了总体工程量并画完桥梁的施工图表和各部件的模板加工图。

  1978年4月,冰雪开始消融,部队上山开工。翻过玉希莫勒盖达坂往乔尔玛方向53公里处,需要架一座桥。施工期4个月,必须9月前架好桥,否则天气太冷无法施工,将耽误整个修筑天山公路的进度。“我设计的是一座20米宽的双曲拱桥”,倪云清解释。现在来看,建造一座双曲拱桥是小菜一碟,但当年条件艰苦,造一座桥太难了。

  最先面临的困难就是——负责施工的三营九连所有人,不会看图纸,不会造模板,甚至连桥梁各部构件及作用都不了解。没办法,“先上课吧!”倪云清将桥梁设计图纸一张张挂出来,用油毡纸加工成模型,给施工连队逐一讲解。

  “什么部件,起什么作用,需要安装在哪,怎么安装,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现教现学。讲了三天时间,如何架桥施工也只能讲个囫囵。此外,模板制作、材料运输、安装施工等,各种问题都在等着解决。

  桥在玉希莫勒盖达坂53公里处,营部在12公里处的山下,相隔40公里。倪云清上山看施工,下山建模板,来回奔波,“一个月起码跑十个来回。”走路多了,倪云清的解放鞋只穿一个月鞋底就被磨通了。事事亲力亲为,处处尽职尽责,最终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还将原计划的预制吊装改为现浇灌注,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工期,倪云清荣获三等功。

立功受奖证书

  第一座桥建成,为后期再造跨度20米的T梁桥和跨度25米的双曲拱桥提供了宝贵经验。

倪云清在参与建造的第一座双曲拱桥前留影

  艰苦奋斗 足迹遍布天山南北

倪云清接受采访

  “战士们是真的苦!”倪云清说。

  生活清苦。高原地区气候恶劣,新鲜蔬菜从伊犁拉上山,一天之内从摄氏二十几度到零下摄氏几度,一车菜烂一半。战士们只能吃腌制的各种蔬菜干,用雪水泡后再煮,一个月一人三两油,肉是冷冻肉,米饭、馒头自然是蒸不熟的。“能吃到一棵新鲜小白菜,比山珍海味都强。”

  工作辛苦。为了及时完成施工任务,战士们平均每天干活16个小时。天亮就起床,天黑才收工,每天必须完成既定工程量。山上的天气多变,一会冰雹,一会雨雪,战士们经常全身湿透地干活。隧道施工中,隧道外太冷滴水成冰,隧道里温度稍高不结冰。所以,隧道里的岩壁渗水滴滴哒哒,像下雨一样,战士们进去时干干净净,出来时全身泥浆,“只看到两只眼睛是黑白分明的。”等换班时要出隧道,离洞口十来米时,外头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是衣服裤子结了冰,走路摩擦的声音。

  环境艰苦。1978年4月刚上山时,只过了三四天时间,倪云清便感觉脸疼,一抹居然掉下来一层皮。他找了个镜子,发现自己的脸黑红黑红的。这种情况,其他人早已见怪不怪。高原的日光和紫外线经过雪地反射后更强,每个人都要脱两层皮才能适应。直到6月化雪后,紫外线反射不那么强了,皮肤才能慢慢缓过来。1979年12月,倪云清一行四人在一次夜间巡逻时,车突然熄火了。当时零下40多摄氏度,车辆熄火是要命的事。众人下车查看,刚下车就感到寒气像冰冷的蛇在身上来回拱一样,没几分钟人就冻僵了。倪云清立刻想到,离此处约7公里的山下有一处老百姓的板房,如果车辆无法启动,几个人必须马上往山下滑,“全是冰雪路,滑比走得快。”万幸,车辆只是电路故障,有惊无险。

  最大的辛苦却也最值得。1979年,倪云清开始了一项更大更重要的工程——过细测量所有设计图纸。天山公路由交通部西安第二公路设计院设计,1977年时已初具雏形,路宽七米五,部队的车勉强能走,算是“毛坯路”。由于条件所限,设计师只能看图选线,不能实地测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根据修路时实际情况修改。施工时是否符合实际地形、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以调整……这些都是倪云清要考虑的问题。

  用脚步一尺尺丈量,用眼睛一寸寸审视。营部负责修的从那拉提0公里处向玉希莫勒盖往乔尔玛方向170公里路,再往南至巴音布鲁克方向100多公里,270公里路程,倪云清靠着自己的双腿,硬生生走了一遍。背上挎包,一路走一路测量,根据实际地形逐一修改设计图,最终总共修改大大小小近60处,西安设计院最终认可倪云清的修改意见。调整后的方案,不仅在施工时可以省时省力省预算,最重要的是,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1983年,独库公路中段初验工作人员合影

  1984年,天山公路竣工,部队将公路交给新疆公路局下属的伊犁养护总段养护。交路时,从乔尔玛到库车的200多公里路,倪云清再次重新用脚步丈量。眼前平整宽敞的道路直通天际,这是战士们在深山老林和冰雪峭壁上一点点凿出来的路,倪云清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才能明白。”

  (来源:淮安发布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