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见到了从南京回到扬州的姜萍,她是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护士,前一天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历时近3个小时,姜萍成功捐献了216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这袋“生命的种子”将挽救一位5岁孩子的生命。她是扬州市第33例(第32人),全省第736例成功捐献干细胞者。而姜萍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受捐患儿母亲手写的一份感谢信以及患儿的一幅画。
救命
216毫升“生命的种子”
将挽救5岁白血病孩子
姜萍
31岁的姜萍是市妇幼保健院一名妇科护士,也是我市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昨天见到姜萍,她笑着告诉记者,当天的整个捐献过程十分顺畅,时间比一般人来说少了1个小时左右。“这是因为整个过程心情都比较愉快,更感谢领导的关心,母亲的陪伴,家人的支持!”当天,姜萍成功捐献了216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这袋“生命的种子”将挽救一位5岁急性白血病孩子的生命。
姜萍的母亲王旭霞自豪地说,“女儿从小很独立,也很善良。我下岗后,一直为生活而忙碌着,而懂事的女儿在学习上很少要我操心。”“女儿真了不起!”王旭霞陪伴着女儿姜萍做完捐献,为自己的女儿能有这样的爱心而自豪。
感恩
白血病孩子特地画了幅画
孩子母亲写来感谢信
5岁小患者送给姜萍的手绘画
半个月前,姜萍收到了被捐献干细胞的患儿母亲的感谢信,信中深情写道:“经过无数的辗转周折,小儿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这个曾经以为在电视上才能听到的名词,怎么就发生在了我的宝贝儿子身上了……虽然我不认识您,只是通过医生那里得知您的性别、年龄,我感觉您就是一个天使,下凡来拯救我的儿子,感谢您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让这条小小的生命得以延续……今后,我一定要教育儿子记住您的善良,在他长大后也能播撒爱心,传递您的爱做社会有用之人!”
小患者还手绘了一幅名为“谢谢您的爱”的画表达感谢之情。画中有太阳、白云,有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开心的笑容。
姜萍说,当看到信与画时,她特别感动:“画的是一位孩子扑向妈妈的温馨场景,那样的快乐、幸福。这个小孩子与我儿子相差不了几岁,却承受着本不该这个年纪承受的痛苦。希望他过了这道坎后,能战胜病魔,未来的人生路顺风顺水!同时,也希望他长大以后,将这份爱心继续传承下去!”
志愿
七年前刚上班就义务献血了
悄悄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为了挽救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6日姜萍启程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始做捐献前的准备。端午节这一天,姜萍开始打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王旭霞在家不放心,当天傍晚,她和女婿、外孙一起到南京中大医院,带着咸鸭蛋和水果看望女儿。
其实,姜萍七年前刚上班就义务献血了,2012年在献血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她告诉记者:“这件事,我没有告诉父母,说实话能配型成功的几率太低了。”王旭霞说,她一直知道女儿在献血,但从来不知道她是一名特殊的志愿者。
“来到现场后,我发现捐献造血干细胞与献血差不多,也就放心了许多。”王旭霞说。
“一回家我就做了好吃的给她!”目前,捐献完造血干细胞的姜萍通过短期的休整,将继续回到心爱的护理岗位上,从事她热爱的护理工作。
幕后故事
母亲一开始坚决反对
后来被她的爱心打动
其实,姜萍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非常顺利,她的母亲一开始坚决反对。不过,经过女儿的劝说和沟通,母亲随后默默支持女儿的决定。
今年5月22日,姜萍接到红十字会初配型成功的通知。她说:“没想到真的会配型成功,真是太神奇了!”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母,母亲王旭霞明确表示反对。“说实话,当时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了解,以为是要捐骨髓,心里没有底。”王旭霞坦言,“作为一位母亲,我和天下的母亲一样,只希望孩子平平安安的。知道这件事后,更多的是担心,女儿还小,外孙才上一年级。要是捐献影响到她的身体健康,这可怎么办?”
作为医务工作者,姜萍自然比父母了解得多,她用各种方法向家人解释、沟通。“如果我是那位患者,你是不是很希望有一个人能帮助我,延续生命?”姜萍这样开导母亲。母亲默默地不说话了:“虽然我还是有些担心,但是看到女儿的决心,作为父母就无条件地支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