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茅村镇各村村名来历来了~

2019年06月05日 17:09:38 | 来源:铜山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茅村镇位于徐州市北郊8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在官山村。下辖茅村、大庄、留武、班山、梁山、小张家、洞山、龙庄、赵庄、任庄、岗头、梅庄、檀山13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

  茅村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汉画像石墓、北洞山汉墓、蔡王墓遗址、桓魋墓等。其中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被列为江苏“三宝”之一。2006年汉画像石馆被命名为“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茅村汉画像石墓

  洞山行政村

  辖洞山、鹿庄、许台子3个自然村。

  洞山村:位于茅村镇南5公里,大运河北岸,以山得名。原来叫桓山,明代建有桓山寺,亦称圣女庙。有人考证圣女庙为“中国第一佛寺”的龙华寺。境内还有土山、北楼山、西山共4座小山,因春秋时宋司马桓魋在桓山凿洞为墓,称洞山,村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洞山西汉楚王陵”,1986年发掘,1988年建成,已对外开放。村名因桓魋洞而得名。

  洞山西汉古墓

  在洞山村东,墓上封土10米,南北35米,东西70米,村民都认为是土山,历史上主、侧室中的主要陪葬品大多被盗取。1954年,村人在土山东南取土,发现墓门。1966年秋,洞山大队凿石建码头的时候,二次入墓,取出了部分玉器,但不完整,墓内的泥塑已遭到破坏。1986年10月,徐州博物馆和南大历史系对古墓进行联合发掘,又出土了大批的珍贵历史文物,其中有金缕玉衣、金器、玉器等物件和近百个造型优美、体态各异的彩绘陶俑,万余枚铸有“半两”字样的钱币,其中重要的文物数十件。墓室内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并为防潮涂了大量的固体水银“朱砂”,其发现在国内尚属首例。

  考古工作者根据有关史料以及出土的钱币、“楚御府印,楚官私丞”等十一枚印章的出土,初步断定这座墓的修建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01-154年,距今已有2100年历史。从时间推断,应该是楚王刘交、刘郢或刘戊之中的一位,这座地下宫殿规模之大,全国罕见,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文化、建筑、生产力以及诸侯管辖下的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洞山胡姓村民在挖地时,发现一只价值连城的玉虎,徐州电视台报道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桓魋石椁

  在茅村乡西南的恒山上,是春秋时期宋国司马桓魋的墓,依山而凿,所以后人称为石椁。桓魋是齐桓公的后代,在宋国官居司马,掌握兵权。墓道原有石碑,被毁于文化大革命。西边的峭壁上有“桓魋石室”四个大字,至今隐约可辨。整个石椁由人工凿成,鬼斧神工,令人惊叹。通过石椁,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可以看出古代贵族的骄奢。桓魋石椁是一处著名古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统志》中都有记载,并有诗为证。

  《游恒山记》(一)

  苏轼(宋)

  侧手区区岂易遮,奔流一瞬卷千家。

  共疑智伯初围赵,犹有张汤欲漕斜。

  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

  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

  (二)

  茫茫清泗绕孤岑,归路相将得暂临。

  试著芒鞋穿荦确,更然松炬照幽深。

  纵令司马能镵石,奈有中郎解摸金。

  强写苍崖留岁月,他年谁识此时心。

  《桓山》

  陈师道(宋)

  平江如抱贯秦洪,双岭驰来欲并雄。

  是物皆为万世计,阖棺犹有一朝穷。

  林峦特起终有污,美恶千年竟不空。

  尚有风流羊叔子,稍经湔洗与清风。

  鹿庄:宋末,鹿姓在此定居,取名鹿庄

  许台子:宋末,许姓在此定居,取名许台子。

  龙庄行政村

  辖龙庄、张台子、大山、庙山和小李庄5个自然村。

  龙庄:明朝中期,龙姓从河南迁到此地居住,取名龙庄。

  张台子:原是一片低洼的湖地,张姓来此垫土居住,取名张台子。

  大山:该村位于庙山北、官山南两山之间,山体较南北二山大,取名大山。

  庙山:因该村有一座明朝时期所建的庙宇在山坡上,故取名庙山。

  小李庄:因该村有李姓居住,且比东边的大李庄小,遂取名小李庄。

  赵庄行政村

  辖大赵庄、大李庄、祖庄、东南庄4个自然村。

  大赵庄村:赵灼和赵炳是蟠桃的大财主,传说这两家拥有土地4800余亩。为了便于收租存粮,赵炳在小赵庄,赵灼在大赵庄都建起了仓库。

  某年黄河决口,徐州地区一片汪洋,水下去后,赵灼在原仓库的地方取土盘台子,在土台子上重新盖仓库,当地人称“仓屋台子”或“赵家仓屋”。因为赵灼是老大,所以取名大赵庄。

  大李庄:明末,由徐州西关迁来的李姓到此地定居,故取名大李庄。

  祖庄:清朝中期,祖大年兄弟从郭桥迁此定居,取名祖庄。

  东南庄:清末时期,赵氏家族分居,一部分人迁至赵庄的东南角居住,取名东南庄。

  岗头行政村

  辖大岗头、东岗、后许家、前王家、权家、张信家、上李家7个自然村。

  大岗头:明朝中期,此地被洪水淹没,仅露出一山头为岗,简称为岗头。

  东岗:该村坐落于岗头的东面,取名东岗。

  上李家:该村杂姓多,李姓人口较多,故名上李家村。

  后许家:该村有许、石、王三姓居住,许姓人多势众,在上李家村后,故村名为后许家。村旁有一棵元朝初期栽种的黄芽树,至今仍在。

  权家:因权姓较多而得名。

  前王家:有王姓居住在权家之前,取名前王家。

  张信家:清末,该村有一名叫张信的勇士,经常与本地的恶霸、地主、土匪抗争,远近闻名,故取名张信家。

  任庄行政村

  辖肖场、杨庄、聚兴庄、叶台、后王家、后肖场6个自然村。

  任庄: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纷纷背井离乡投亲奔友,找寻安定的地方避难。任姓先祖从山东来徐州落脚,辗转多地,最后在铁刹宅(子房山)附近定居。他们既经商又务农,后来,在不老河两岸置了百余亩田产,建房定居,人丁兴旺,形成大户,取名任庄。

  肖场:肖姓居多且祖居至此,取名肖场。

  杨庄:清初杨姓从河北、山西迁来定居,取名杨庄.

  聚兴庄:清初赵、叶、鹿等多家聚集此地建村,取名聚兴庄。

  叶台:清初,叶姓较多在此庄居住,取名叶台。

  后王家:清初,王姓较多居住,取名后王家。

  后肖场:该村坐落于肖场之后,取名后肖场。

  梅庄行政村

  辖大蔡丘、小蔡丘、梅庄3个自然村。

  大蔡丘、小蔡丘:蔡丘村分为大小蔡丘。因村南有个蔡王墓,遗址高出地面5米,是个土丘子。因此得名大蔡丘,后来又有一部分迁出,另建新庄,取名小蔡丘。

  梅庄:该村位于梅花山前,故取名梅花庄,简称梅庄。

  蔡丘古文化遗址

  位于蔡丘村南,东接路山,南临沼泽,相传为蔡王墓。民国初年被盗,只留下一些石器和汉代砖瓦。经考察,顶部为汉代建筑和古代墓葬,下层为新石器(商代)遗址。

  檀山行政村

  由檀山、楼顶、皇泉、店子、腰里、张家林、6个自然村组成。

  檀山村:在茅村镇北部4公里处,因树得名,传说孔子率弟子在山脚一檀树下讲学,在洞山凿洞的桓魋欲杀孔子,孔子仓皇逃走,桓魋愤而砍树,树去山在,故名檀山。

  丘湾古文化遗址

  位于檀山村东,东西两山之间的平原地带上,东距燕子山1华里,南距不老河6华里出土了石灰层、龟纹陶片、三足器腿等七八种陶器。1956年,当地群众在平田整地时,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处杀人祭神的遗迹。经考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的古文化遗址。

  楼顶村:很久以前,该村北有一富商,建一座小楼,取名楼顶。楼顶村东南有一关公庙,相传是五百年前村民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建造的。山门右侧有一古槐树虽历经五百年仍然根深叶茂。现在庙宇已毁,古槐仍长青不衰,当地人经常在树下谈古论今。

  皇泉村: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茅村建行宫时,到此饮泉水,故取名皇到泉村,建国后简称皇泉村。今人多写成“黄全村”,实属笔误之故。

  店子: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在梅庄北建行宫休息,早上大臣们问乾隆,您看西边山林茂密中有一村庄,乾隆说那是望西店子吧,后称店子。

  腰里:该村位于檀山、店子中间,取名腰里。

  张家林:该村张姓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泽州知府张广居的一支后人,从徐州东张楼(今张集镇)迁居于此。其子张际盛任河南上虞通判,在河南归德府(商丘)治理黄河水患有功。乾隆皇帝曾于乾隆二十一年降旨褒扬张广居、张际盛、广居夫人拾氏(拾氏为拾屯人氏),并御批林地600亩。张氏族人在林地建起了贞烈牌坊(文革期间牌坊被破坏,残基仍在,墓碑,上马石,下马石立于驿道旁,御赐“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等),十分气派,被称为张家林。

  梁山行政村

  由梁山、内华、屯里、花马庄4个自然村组成。

  梁山村:梁山处于古泗水之滨,相传城子湖原为潘仁美的运粮城,梁山为屯粮草之地,故名粮山,后改为梁山。

  内华村:以烧制土陶而远近闻名。鼎盛时期,土窑如连城。土陶制品堆积如山。白天浓烟滚滚,夜晚火光映天,原村名叫做“内火”。内华人由于土陶业发达,生活相对富裕,村民纯朴豪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体格健壮,抗病能力强,加上此地水质好,陶罐盛水不馊不坏,杂猫狗肉,村民不拒,故名“内化”,因此地方言“化”“华”相近,又称为“内华”。

  说起内华的土陶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唐朝时期内华叫做燕门庄,因山形似燕子而得名。村北有荆山码头,商贾云集,相当繁华。风水先生说内华风水好,能出十八员大将。后来宋朝潘仁美在村北挖了一条运粮河,把燕子头截断了,破了风水,结果只出了十八个窑匠。

  还有一种说法是村内有一座华佗庙,庙内有一口井,井内有华佗为治百病撒下的中草药,人们喝了井水,百病不生,故取名内华。

  屯里:原是大财主屯粮的地方,取名屯里。

  花马庄:相传明朝有一位姓张的养了一匹花斑马,故取花马庄。

  大庄行政村

  辖大庄、郑庄、前川、后川4个自然村。

  大庄:从前因为黄河经常决堤,泛滥成灾,不老河水一年数次涨水,农田房屋被淹。一遇到连阴雨季节,百姓都吓得心惊肉跳,纷纷传递水位大涨的消息,久而久之称为大涨庄。由于岳姓迁居于此居住,人丁兴旺,村庄不断扩大,后来改大涨庄为大庄。

  郑庄: 传说利国附近有个岳庄,岳庄人口不多,而郑庄的郑姓也是孤门独户。两家因在本村势单力薄而经常受气,便商定互换住宅,结果岳庄的岳姓迁到郑庄,郑庄的郑姓迁到岳庄。从此,岳庄没有姓岳的,郑庄没有姓郑的,到现在还是如此。

  前川:庄前有一片一马平川的平原,取名前川。

  后川:位于前川之后,取名后川。

  留武行政村

  辖前留武、后留武和草帽山3个自然村。

  留武村:原址在茅山口,名叫薛家湾。相传唐代尉迟敬德所建的兴福寺,香火旺盛,烧香拜佛者,川流不息。附近百姓聚居于此,土匪、地痞也常常滋事,搅得百姓不得安宁。一天,一位习武之人,生得膀大腰圆,使一口大刀,膂力过人,在此卖艺。此人姓薛,当地百姓将他挽留在此落户,教年轻人习武。从此盗贼畏惧其武艺,再也不敢来骚扰,留武村由此得名。后来因人口较多,一部分人迁出居住,住在前面的称为前留武,后面的称为后留武。

  草帽山:该村位于小山坡上,村前有一土丘,形似草帽,故取名草帽山。

  班山行政村

  辖班山、上洪里、下洪里、季山4个自然村。

  班山村:村旁有一山,叫做班山,据《铜山地名志》记载,山上石头多有斑纹,故称斑山,后改为班山。因该村依山而建,所以叫做班山村。

  上洪里、下洪里:原名二仙庄,因村北吕祖庙供奉吕洞宾和杨二郎两位神仙得名。至于洪里的说法不一,一说是有位姓洪的人家在此落户,开染坊为生,取庄名叫洪里。后来因为生意惨淡,便迁居外地谋生去了。另一说法是洪里地处微山湖,洪水出口蔺家坝东侧,每到黄河泛滥,洪水下泄时,洪里首当其冲,被滔滔洪水淹没,称为洪里,山西为下洪,东山西坡为上洪。

  季山:又名鸡宝山、吉宝山、季宝山、纪山、二峰山。传说穆桂英曾在此驻扎,季山戏楼北侧是穆桂英的点将台。自古有“在吉宝山前打一仗”之说。山上碧霞元君祠为宋代所建,屡毁屡建,香火旺盛,佛、道共处一庙,信徒香客分别供奉。季山庙会名噪一时,至今每逢会日仍热闹非凡。明末,季姓一支从邳州季家洼迁来,季山村由此得名。

  茅村行政村

  辖东茅村、西茅村、前官山、后官山4个自然村。

  茅村(东、西茅村):关于茅村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姓茅的,在此地落户,在原凤凰眼井旁边摆了一个茶摊,过往的行人喝茶他从来都不要茶钱。他死了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摆茶摊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他为行人奉茶不收分文的善举,后来石碑所在的村庄就被称为茅村。

  据说这块石碑在解放前还存在着,直到1952年重修茅村桥时,石碑被推倒用作修桥。

  后因茅村人口众多,分为东、西茅村。东茅村现存汉代古墓,为国务院保护文物。

  官山村:茅村镇政府所在地。关于村名由来,一说是从前有官姓兄弟二人在此落户,哥哥住在官山前,称“前官山”,弟弟住在官山后,称“后官山”。另一传说因官山上建一座关帝庙而得名关山,村庄随山名又叫做关山。

  还有一种说法是利国通往徐州府的古代驿道称为官路,又叫官大道,而官大道从村中小山东侧穿过,因此得名官山,村名随山名而叫做前、后官山,现已连为一体。

  茅村汉画像石墓

  茅村汉画像石墓是一处景点,位于徐州市北25华里茅村乡凤凰山的西麓,全部用奇石砌成,由大小八个墓室组成,全长8米,最宽处7米,建筑面积达70余平方米,其设计构想,精美的雕刻,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茅村汉画像石墓全部用奇石砌成,墓中共有墓室8间,全长8米,最宽处7米,建筑面积达70余平方米,其设计构想,完全依照地面阳宅“前堂后室”制度。门额和东西两室共有石像十八幅,全为浅浮雕,刻有人物、珍禽异兽、车骑、出猎等图画。画像内容多表现神仙境界及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场景。所采用的雕刻技法都是减地浅浮雕,这是东汉时代徐州画像石最常见的一种雕刻技法,画像中的人物车马,形神兼备,反映出较高的艺术水平。经推断此墓建于东汉桓帝熹平四年,距今已1800年,于六朝时被盗。目前已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村汉画像石

  小张家行政村

  由大张家、小张家、李瓦房、陈周宅子、周周宅子、张周宅子、王周宅子7个自然村组成。

  小张家村:位于茅村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京杭运河东侧,茅夹铁路北侧。明朝初年,张姓兄弟从山西曲沃县迁来,老大在河西口上村落户,老二在此定居。有清末碑文记载“来吉宝山南五里许莫草湖”,据此该地原名莫草湖,张姓定居后,人口较少,取名小张家。

  大张家村:位于小张家南侧,现在已经基本连为一体。随着岁月更替,小张家张姓人口越来越多,有人迁移至村南居住。王姓等相继来此落户,也逐渐形成村庄,取名大张家。其实到现在还是“小张家大,大张家小”于是民间流传着“大张家不大,小张家不小”的说法。

  李瓦房:清朝时有状元李蟠在此居住,盖瓦屋数间,因此取名李瓦房。

  陈周宅子:该村有陈姓居住,取名陈周宅子

  周周宅子:该村有周姓居住,人口较多,叫做周周宅子

  张周宅子:因张、周二姓祖居,取名张周宅子

  王周宅子:因由王、周二姓居住,取名王周宅子。

  内容出自:《村庄的故事——江苏铜山村名、地名趣谈》

  材料提供:张家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