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灯 他们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光明

2019年05月09日 17:53:34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们奋战在护理岗位上,自身的悲喜和别人的生命、健康紧紧相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护士”——

  近两年,几部以医院为背景、医生为主角的国产职场剧先后成为“爆款”,让观众得以见到“医生”这一职业身份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人。

  在这个救死扶伤的群体中,有一群人似乎总是“配角”。他们奋战在护理岗位上,自身的悲喜和别人的生命、健康紧紧相连。他们就是护士。

  在“5·12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来到苏城各家医院,听他们讲述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让生活不尴尬

  专科护士为“造口人”开出专业门诊

  前天下午,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的造口门诊,胃肠外科护士长王祖晶正在为前来就诊的“造口人”进行护理。来了几位还没学会贴造口袋的新病人,她手把手教他们贴好,耐心告知清洁和更换的要领。不一会工夫,王祖晶就忙得额头冒汗。对于造口,许多人不甚了解。在结直肠肿瘤手术中,医生切除病灶的同时,往往将肛门一并切除。为了排泄,要在患者腹部开一个口,做一个“人工肛门”,这就是造口。患者术后须佩戴专门的造口护理装置来收集排泄物。

引力播

  在市立医院东区造口门诊,王祖晶正在为患者解惑。记者 车晋彧 摄

  “前脚刚经历恶性肿瘤带来的生存威胁,后脚就要面对生理结构的改变,再加上造口袋护理不当极易引起粪水渗漏,很多患者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觉得生活就此失控,没了尊严。”王祖晶是胃肠外科护士长,在肿瘤科也工作过,“造口人”的辛酸让她很有感触。他们害怕自己身上有异味,有的人变得惧怕社交、沉默寡言,甚至远离亲人。

  “作为护士,我们可以帮他们康复,重拾生存和生活的希望。”抱着这样的信念,王祖晶在2013年通过了国际造口治疗师的资质考核,次年在医院开出造口门诊,由她定期坐诊。“哪怕只是帮他把造口袋贴贴好、教一些清洁护理技巧,只要不再渗漏了,患者心情就会好起来,对康复也有好处。”

  王祖晶一直记得一位“凌晨四点老人”。这位80多岁的回肠造口患者常年独居,子女忙于生意无暇照顾他。因不会护理造口,粪水渗漏现象非常严重,躺下时漏得更厉害,让老人难以安眠。一日,老人在凌晨四点就拄着拐杖来到医院。王祖晶看到他时,老人的衣服裤子上沾满了粪便,异味刺鼻。王祖晶立即为他擦洗,处理粪水性皮炎,帮老人更换造口袋、仔细贴牢,尽量做到保持一星期不漏。反复几次下来,老人精神状态明显好了,造口回纳后就没再来求助王祖晶。然而时隔两年,有次偶遇,老人远远看到王祖晶就认出了她,口中还不停对她道谢。这一幕让王祖晶顿生感动:“只是分内的举手之劳,没想到他们都会记在心里。”

  为了让造口患者不觉得自己特殊,王祖晶将造口患者聚到一起,每年举办一次造口联谊会。“目前造口装置费用负担还不小,为了节省,患者们自行琢磨出不少护理小窍门,拿到联谊会上分享。你还别说,有些真挺管用的。”王祖晶告诉记者,大家相聚在联谊会,造口不再是禁忌词,“那些进门时愁云密布的脸,渐渐有了笑容。”

  

  一天洗手数百次

  临时妈妈为孩子守好“安全岛”

  “当当当……”5月初的一天上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一阵急促的报警铃音响起,三名护士立刻赶到床边查看。

  患有早产儿肺炎的女婴乐乐(化名)突然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轻拍足底摩擦背部,还是没有呼吸反射。“呼吸暂停,马上抢救!”从业17年的新生儿科护士长马月兰发出指令。

  抢救第一时间展开。首先,通过复苏囊加压并外接空氧混合仪,保证患儿呼吸维持生命。然后,大家分工协作,打点滴、输血浆、上呼吸机,辅助孩子打通呼吸关。

引力播

  马月兰在照顾患儿。记者 周函 摄

  20分钟后,乐乐的面色逐渐红润,监护仪显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病房再度回归安静。“护士们已经练就了听音辨识的能力,仪器一发出报警,就能判断出暖箱、输液、供氧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马月兰这时终于有时间和记者聊上几句。

  环视整个重症监护室,共有41名患儿,他们睡在透明育婴箱内,实时进行生命监测。马月兰一边整理乐乐的尿布和被褥,一边轻轻抚触她的小脚鼓励她。乐乐的额头还有留置针,微量泵正在缓缓地注入营养液,但是她睡得很踏实。马月兰说,别小看小小的育婴箱,对于这些脆弱的生命来说,它们就是安全岛。

  记者注意到,每次接触孩子前后,每位护士都要一遍遍用消毒液洗手。马月兰解释,危重症新生儿极易感染,护士必须保持双手洁净,避免交叉感染,一天下来清洗双手达数百次。“即使在冬天,我们也穿着短袖,就是为了随时方便洗手。”她笑着说。虽然手上的皮肤变得粗糙了,但护士们的动作还是温柔细致。

  “忙是常态,乐乐已经是今天上午抢救的第二名婴儿了。”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又有一名新收治的新生儿被推进病房。马月兰告诉记者,新生儿科包括重症监护室和新生儿普通病房,140多个病床,70多名护士日夜接力,每位护士当班期间大概负责四五名患儿。忙的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大家只能轮流扒几口,“孩子病情一有变化,每个人都冲在第一线。”

  记者采访的当天,是医院新生儿科开放探视的日子,一名家长拿着孩子的身份卡片透过窗户向里张望。马月兰将宝宝送到窗前,孩子睁大双眼,双脚不安分地蹬着,好像正等待着父母的到来。“宝宝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到1000g,现在已经是2200g的小可爱了,这周末就可以出院。”说到这,马月兰笑了,“这些早产宝宝平均住院时间为4到6周,这段时间我们就是他们的临时妈妈。”

  

  一扇门凝聚责任担当

  他们用付出呵护重症患者生的希望

  由于家住得比较远,早晨6时闹钟一响,董玲就要赶紧起床。

  董玲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承担着全市大部分传染病及相关疑难杂症的治疗。这里的护士承担着苦和累的同时,还需承受更多的职业暴露风险。

  年过九旬的张阿婆因结核病、慢性肾病住院。由于一周要进行两次血液透析,刚入院时张阿婆全身浮肿,精神状态很差。为了照顾好这位高龄患者,董玲格外细心。“我必须时刻观察血透机器数据,因为一旦发生凝血,可能导致患者血压下降。”为了让卧床的阿婆身体不出现压疮,董玲和科室的其他护士每天都要为她擦洗全身、更换床单被褥。

  从监护室打开一道门,就能进入负压病房,这道门不仅仅是接触传染性疾病患者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治病区分割线,更凝聚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和这里的每一位护士一样,董玲从未觉得这里是一个“恐怖之乡”,为了照顾负压病房的患者,她常常在里面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觉得胸闷了,才出来透透气。

  刚刚过去的冬春季让董玲颇为难忘。其间,他们病房中收治了不少甲型流感患者。“很多患者呼吸不畅,状态较差,我们除了为患者进行翻身、擦身、处理大小便等基础护理,还要时不时为患者吸痰,观察他们的三餐及睡眠情况,那段时间整个科室都非常忙碌。但是看到一位位患者康复出院,我们觉得非常欣慰,因为付出得到了回报。”董玲说。

  今年30岁出头的董玲已经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了近十年。尽管深知职业暴露风险,尽管住所离医院非常远,尽管一忙起来可能几天都没办法与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说说话,但是董玲却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份工作。“对岗位的坚守与投入,也是我人生蜕变的旅程,作为危重症专科护士,我的责任就是细心呵护患者,给他们带去重生的希望。”

  辣

  用笑容面对风雨

  他们走进那些被封闭的孤独心灵

  他们是护士,却又不同于普通护士——他们不仅为患者打针、配药,还要实时观测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时还有被患者殴打的风险。

  他们就是精神科护士。

  提到精神科病房,不少人觉得这是个神秘而危险的地方。而对于90后小伙子卢振而言,这里却是他性格的修炼场。在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病房做了三年护士的他,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

引力播

  卢振在和患者做游戏。记者 李静 摄

  前天晚上11时45分,卢振准时走进病房,在进行了反复的点物工作后,他开始和中班护士交接班。“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相当于正式工作前的‘热身运动’。必须确保所有医用物品数量齐全,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还要仔细检查患者身边是否有剪刀、体温计等危险物品,防止发生意外。”卢振说。

  就在卢振进入病房查看时,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悄悄拉住卢振的手:“我今天晚上准备偷偷溜走,你帮我一下,事成之后我给你两包烟。”

  “这么大的忙,两包烟怎么能够呢,我至少要两条啊。”卢振笑着回应。

  “可以,没问题,那我们赶快行动吧。”

  “现在是黑夜,保安很多,你先睡一觉,等明天白天保安少了我们再行动好吗?”

  患者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连忙点点头,回去睡觉了。

  “这位患者是因神经性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具有强烈的出逃意愿,隔两天就会拉着我商讨他的出逃计划。对于这样的患者,必须像哄小孩一样哄着他。要是强行改变他的思维模式,他就会出现过激反应。”卢振告诉记者。

  早上5时多,不少患者陆续起床了。看着大家的精神状态不错,卢振高兴地走进病房和大家聊聊天、做游戏。“对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来说,病房隔离与封闭的不仅是与社会的距离,更是内心。而我们精神科护士就是要和他们成为朋友,走进他们的世界,尽量帮他们打开心结。”

  尽管面对的是时而暴躁、时而抑郁的精神疾病患者,尽管有时会被患者莫名辱骂,甚至遭到患者的踢打,但是卢振从未想过放弃。

  据该院精神病科护士长刘芹介绍,他们科室共有20多位像卢振一样的男护士,他们不仅有着女护士的细心,更承担着科室里高强度的任务,他们穿梭在病房中,始终面带微笑。

  (来源:苏州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