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一只被猎杀后,它萌萌的样子,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

2019年05月07日 18:25:5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18世界博物馆日就要来了,近期,我们将隆重邀请南京博物院的十件特别合适推荐给小朋友们的文物隆重登场,听听它们的故事,说不定会让小朋友们大吃一惊哦!今天会是谁来和大家说说它的故事呢?

  (青铜兕觥、青铜牺觥)

  凤鸟纹兕觥(青铜兕觥、青铜牺觥)西周

  镇江市丹徒区烟墩山墓出土  

  请先用手捂住下面的介绍,你猜我是牛还是鹿?

  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兕觥, 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宜侯墓中。它是造型很特殊的一种酒器。兕觥的器形像四足兽,兽背上有盖,盖上有一兽状小钮。兕:是我国古代一种犀牛,现已绝迹。觥:是一种酒器,出现于商代晚期,沿用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以后已很少见到。兕觥的使用是作为酒宴上对失礼者罚酒之用的,因容量大,目的就是要让罚酒者多饮,以尽宾主之欢。成语觥筹交错中的觥就是指这种造型的酒器。这件兕觥饰纹精美,品相完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我可是“觥筹交错”的觥

  “觥筹交错”这个成语就和我有关,用来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想闻闻香气扑鼻的美酒吗?抓住我背上的盖子,往上一提,盖子就打开了,可以闻到酒香啦。

  中国犀牛曾经生活在哪里

  有学者认为,在殷商时期,犀牛的历史分布北界可达河南安阳。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犀牛的多块遗骨;甲骨卜辞也记载了商王曾“焚林而猎”,一次捕获了71头犀牛。《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也印证了当时黄河下游曾有犀牛生活。

  四川盆地也曾经一直是中国犀牛长期的栖息地。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写到“孔翠群翔,犀象竞驰”;“拔象齿,戾犀角”,说明野犀在当地有不少的分布数量。

犀牛分布历史变化示意图

  长江中游地区也有许多犀牛活动的痕迹。《墨子·公输》中记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三国《吴录地理志》也记载:“武陵沅南县以南皆有犀。“唐代的古籍也留存有当地十一个州郡向朝廷进贡犀角的记录,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四川、湖北、湖南和贵州均是犀牛的主要栖息地。

  但经汉唐至宋代,中国野犀的栖息地开始大幅收缩,开始向西南和岭南方向收缩;至明清时,中国野犀基本残存在云南省境内,直到20世纪初最后一头中国野犀牛被人猎杀。

圆明园文物清朝铜鎏金犀牛

  它们因何消失?

  之所以中国犀牛的数量不断减少,的确有气候变化、环境变迁方面的影响,但人类的过度捕杀无疑是造成犀牛灭绝的主要原因。

  在尚未大规模装备铁器的春秋战国时代,坚硬的犀牛皮是不可多得的制甲良材。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寿百年。”《周礼注疏删翼》也指出,甲胄“所以必择犀、兕之皮而为之。”这都突出了犀甲的坚固耐用。《国语·越语》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的记载虽然夸张,但亦反映了当时各国诸侯对犀牛皮的旺盛需求。

  犀角入药同样是导致犀牛数量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本草纲目》中记载犀角有主治“吐血不止”“小儿惊”“下痢鲜血”“消热解毒”等诸多作用。

明朝时期的透雕松鼠葡萄犀角杯

  而唐宋时期起,更是兴起了用犀角制作工艺品。犀角制成的腰带先是皇室专用,到赏赐功臣,再发展到装饰文武百官的朝服,甚至引发了宫廷外富商的效仿,需求量之大都导致太医配药时无犀角可用。

  唐宋时犀角制成的书画卷轴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民间的时尚。柳永在《凤衔杯·有美瑶卿能染翰》中便有“锦囊收,犀轴卷。常珍重、小斋吟玩”的诗句。

  到了明朝时,朝廷规定仅“一品伯、子、男用犀轴为别”,而清朝规定只有二品大臣才有资格使用犀轴,可见明清时期犀牛的数量已经锐减。

  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犀牛的野外种群了,但仍有少部分人群对野生动物制品抱有畸形的需求,积极寻找无辜的替代品。所以我们每年都能看许多从非洲走私犀角的大案,在这背后是无数头惨遭割鼻的非洲犀牛在荒野上的无声控诉......

  如今,我们只有在博物馆的文物上,才能发隐约触摸到中国犀牛曾经在祖国大地上生存繁衍的痕迹。。。。。。

  (来源:江苏交通广播网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