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方案引出新话题:化学会不会“尬”?

2019年04月30日 17:56:3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戚若予 

  (作者戚若予 高考咨询专家、资深教育记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前在家长会上宣讲新高考方案。讲到学科组合时,一位带着孩子一起来的家长提出了化学选科的问题。

  他说,新方案公布后,他和孩子都很认可,准备选择物理/化学。但是经多方交流了解,发现不少学校都劝阻学生选择化学、有的学校已明确不开化学班。理由是化学相对较难,不容易考出高分,且理/化组合多为优生或学霸,竞争激烈,不如放弃选别科。

  不少家长也认同这种说法,不愿让孩子选考化学。而这位家长担心:在这种导向下,如果只有志在必得的学霸和无可无不可的偏好者选化学,一来考生人数将减少,二来势必影响到等级的切分比例,会给选择该科的考生带来不利影响。

  短短几天,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关于化学组合的话题。弃选化学,似乎在学校和家长层面渐渐形成“共识”,社会媒体也有舆论附议。

  其实,这是一个误判,而误判形成了一片误区,导致不少人误入。

  这很像许多前年高中生较大规模“理转文”的情况:也是一种说法形成一种价值观,随即这种价值观被放大,然后在学校、家庭形成一致,媒体舆论有意无意地附议……最后,不正常的“理转文”纷纷出现。

  在江苏新高考方案中,设计有12种选科组合,其中涉及化学的组合有6种。如果学校和学生刻意回避化学,化学会不会象当年的物理一样遭遇尴尬甚至是厄运?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会不会面临生源困境?

  如果不迅速澄清误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无论学校还是学生或家长,弃选化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相对较难、得高分不易,担心这一科拖了总分的后腿,不利于高考志愿目标的实现。

  谓其误判,是没有分清新方案的录取模式和现行模式的区别。

  新方案的录取模式由现行的“院校+专业”改成“院校专业组+专业”,因此也从现行的一条院校最低分数线变为多条院校专业组分数线。换言之,含化学的专业组和不含化学的专业组不是同一分数线。

  试举例——

  X校设N个专业组,其中A专业组是语数外+物+化+X,分数线550;B专业组是语数外+物+X+X,分数线570分,并非同一条分数线。

  高校与化学相关的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大类,覆盖一大批专业。据了解,不少设有相关院系和专业的高校将在专业组划分时,充分考虑到考生的学科组合,或在再选科目的“2”里提出化学的要求。

  依据新方案的设计思想,学生在语数外之后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既关乎兴趣、爱好、特长,也关乎高考志愿的方向和目标,还关乎未来职场和生涯规划。

  所以不能单纯从应试功利性和考试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和决定。仍以化学组合为例,如果学生对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有兴趣,毕业或深造后都想在该领域发展,而招生院校也对相关专业组提出选科要求或建议,又怎么能放弃呢?

  还是回到新方案对学科选择的指导原则上来——既满足高校培养不同专业学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向院校输送优质生源,又保证高中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权利。

  高考不是高中毕业考,它是服务于高校的选拔性考试。因此,不能因为对高考方案的误读和误判,让化学这门与高校众多专业有紧密关联度、也与国家众多行业产业有紧密关联度的学科陷入被抛弃的尴尬境地。

  首先,招生院校在自身专业学科调整和课程结构改革的同时,认真研究招生专业组的划分,一流和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应对考生提出明确的考试学科组合要求或建议,引导、帮助中学和考生进行志愿定位。

  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应监督、指导新方案完整、准确落地,加强新方案及其教育价值观的宣传,发现并有效制止单纯功利性应试苗头,防范新方案在执行中跑偏。同时,针对类似弃选化学的现象,要研究制定政策调控的细化措施。据悉,相关部门正在汇总所有招生院校的划业组划分和高考选科要求、建议信息资料,将提前2年向社会公布,且公布后高校不得更改。

  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里,中学确实面临考核压力;应对新方案的学科组合展开有序有效的教学,也有不少难处。但无论如何,不能仅仅以考核功利最大化决定办学行为;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科倾向,一味图省事开班;也不应以“我是为你孩子好”的说辞误导学生家长。而应优化配置、创新管理、完善教学,从而保证学生正当权利、向高校输送合格和优质生源。

  化学尬不尬,大家都有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