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州骑友圈,杜健和妻子被大家称为“神雕侠侣”,自2015年踏足骑行圈以来,他们夫妇同进同出,骑过了浙江、安徽、海南、云南等很多地方,用车轮探路,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人文美景。
因身体亚健康,偶然踏足骑行圈
1967年出生的杜健,是海陵区某学校教师。他身高180厘米,体重一度达到120公斤。那段时间里,他虽然体检结果均无大碍,但时常感到身体疲乏、不舒畅,也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亚健康。
为了改善身体状况,杜健寻思着找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邻居接触到骑行,试骑了一段时间后颇有收获,由此坚持至今。他感慨道:“骑行为我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我也确定将来的人生一定有它。”
杜健的妻子徐红珍长期保持运动习惯,过去她喜欢跳广场舞、快步走,后来随着丈夫踏足骑行圈。她也是一名教师,夫妻两人有共同的休息时间。泰州骑友在长江大道附近的夜骑活动,他俩有空就参加。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骑长途,随着团队在江都绕了一圈,80公里骑下来累趴了,下车后几乎不能站立。”杜健说,当天晚上他与妻子浑身酸痛睡不着觉,身体反应很强烈,过了两三天才恢复正常,“运动过后,虽然感到很劳累,但是身心愉悦,十分畅快。”
一周以后,杜健夫妇又进行了第二次长途骑行——随着团队骑行镇江五峰山,来回110公里。这次他们没有了第一次那么困难的感觉,相反很轻松。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正式适应了骑行这项运动,甚至几天不骑的话还感到不习惯。
如今的他体重85公斤,行动灵活、精力充肺,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提升了。通过骑行,他还结实了很多新朋友形成了一个圈子,爱骑行的大家伙儿都很热情、热心,杜健发觉自己也变得更开朗,更有正能量。
用车轮探路,看不一样的美景
最初,杜健夫妇参加的队伍是泰州“心动力”俱乐部。随着团队,他们参加了很多骑游活动,印象比较深的有环舟山群岛骑行比赛。虽然之前去舟山旅游过,但那次的行程中,他们用车轮探路,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美景,感慨骑游作为一种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方式,很好地将运动与旅游结合到一起,是非常棒的出游方式。
后来他们又参加了环千岛湖骑行,那里有非常标准的供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紧贴湖边一圈是150公里,花了一天半时间,一边骑车一边欣赏风景。在岸边可以看到千岛湖的全貌,骑行过不同的角度又能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沿途是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
接触到泰州追风单车俱乐部后,杜健夫妇又骑过了安徽黄山、浙江丽水等地,跟着团队设计路线开展骑游。渐渐的,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长途骑行经验,学会修车、灵活变化线路、应对路况特殊情况等在野外骑车时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4+2”生活方式,指的是“4轮旅行车+2轮自行车”的生活方式,旅行车和自行车的搭配,是欧美国家很早就形成的一种新旅行文化。近年来随着骑行运动在国内的发展,“4+2”生活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人去体验,杜健夫妇便是它的忠实爱好者。
2017年春节期间,夫妇二人利用寒假,先是自驾到海南岛,随后用10天时间环岛骑行,沿着海岸线全程1000多公里,他们总结收获非常大。
环岛骑行中,杜健夫妇欣赏到了不同的海岸线、走过很多石头公园、看到了海水冲击下形态各异的各种美丽石头……虽然途中也有经过旅游区,但他们走的更多的是最原生态的路线,为的是切实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想骑游到老,规划更多人文线路
今年年初,他们利用假期骑游云南,同样用的是“4+2”的方式,开车到当地后,骑着自行车去到西双版纳、湄公河等处,一路骑一路玩,看到了很多原生态的热带雨林,经过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对于杜健夫妇来说,骑游俨然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一次次行程,他们感受到的东西更丰富了,感触也更多。
“比如骑了一趟井冈山,近距离感受崇山峻岭后,我切身感受到为什么当时它被作为革命根据地;在地广人稀的大草原,语言不通的维吾尔族村民把我们请到家中,拿出自家小食;在苏州西山,那里非常落后,但是民风淳朴,对待外来客人会以一种超出想象的热情把你当家人。”杜健说在看了很多东西后,他也发现不懂的东西更多。未来等自己退休后,他想设计一些更多人文因素的骑游线路,更有目的性地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地理和人文,赋予骑游更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