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每个小学生都学会12道特色菜肴,参加60多种体验活动;去食堂就餐,能体验到劳动和舌尖的双重快乐。这样的小学食堂,是不是很有爱呢?
“学做午餐”:舌尖上的快乐
上午十点,南京六合区横梁街道明德小学的食堂里异常热闹,切菜、打蛋,油锅里的滋滋作响声和同学们的欢笑声混成一片。六(1)班和六(2)班烹饪社团的同学们正在为自己的午餐精心准备着。
芹菜炒肉丝、红烧肉是六(1)班仇均浩的拿手活,今天展示的西红柿炒鸡蛋对他来说,也是小菜一碟。“火候要到位,西红柿不要太硬,要烂一点才好吃,因为汁炒出来就很鲜、很甜”。谈起西红柿炒蛋的秘诀,仇均浩如数家珍。
六(2)班的杨子豪同学,对烹饪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比较重视,他总结了几条经验:“不能让油炸出来,要防止烫手,电炒锅的线路要注意安全。”
在食堂师傅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忙碌,午餐已准备就绪,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做饭给同学们吃,很幸福很快乐。”六(1)班同学万滢这样说。
烹饪社团是明德小学30多个社团中的一个,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自理能力,学校的菜品主要还是由食堂叔叔阿姨,按照每周的营养菜谱精心制作。学校教导主任苏蓉蓉介绍,明德小学近360名孩子中,60%是留守儿童,与城里孩子相比,内向、缺少父母的陪伴比较普遍,学生学会自己打理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有了这样一个规定,在这里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明德12道菜肴的制作、还要参加明德60多种具有田园特色的活动体验。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会炒菜、做菜,也会留下一种难以磨灭的记忆,这种记忆不光是知识的,还有老师和学生一起,曾经经历的这种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最美餐桌”:食堂里的竞赛
由于食堂餐位有限,学生就餐要分两批进行,一批是四、五、六高年级的同学,另一批是一、二、三低年级同学。中午11点,第一批高年级同学开始就餐,同学们落座后,由一位同学自选的餐桌长分餐,“无声餐桌”、“最美餐桌”的评比就此开始。一周表现最好的餐桌贴上了最美餐桌的标记,在餐厅正中央,两张摆上了鲜花、披上了桌布的餐桌显眼夺目,这是月度最美餐桌,在这张桌上就餐是荣耀更是激励。
和其他学校不一样,明德小学没有教师食堂,老师和学生同桌同餐,学生天天和老师、校长坐在一起,吃着同样的饭菜。副校长郭丽芹表示,“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近了,纪律好了,学生就餐的文明水准也提高了。老师也可以看到学生就餐的一些动态,遇到不文明的或者浪费粮食的,可以提点提点。”
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平时又缺乏家长的督促,为了平衡孩子的膳食结构,学校要求他们就餐完毕后要到值班老师那里报告一声,老师会及时予以点评。吃完饭的同学,都要到水池边清洗自己的餐具。校长郑雪峰认为,食堂是孩子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营养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六合区横梁街道明德小学是全国已建成的4000多所明德小学之一,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南京市六合区办学水平评估和小学教学工作最高奖,校长郑雪峰表示,即使在偏远的农村,也要办一所特色鲜明、孩子喜欢,家长信任的优质学校。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每周日18:30《江苏校园安全报告》。
(来源:江苏教育新闻记者/黄建生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