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光影对话三十年”的摄影展在上海举办,这是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埃莱娜·比奈首次在中国举办个展。
展览以百余幅胶片作品回顾了比奈三十年来通过相机镜头与经典建筑进行的独特对话,而她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全新创作也第一次对公众亮相。
埃莱娜·比奈,《留园,苏州园林,中国》,2018,数码C-Type,102×80cm。
埃莱娜·比奈,《留园,苏州园林,中国》,2018,数码C-Type,80×102cm。
埃莱娜·比奈,《拙政园,苏州园林,中国》,2018,数码C-Type,80×102cm。
埃莱娜·比奈生于1959年,她出生于瑞士,成长于罗马,曾就读于欧洲设计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剧院短暂任职摄影师。
八十年代中期,比奈与他的丈夫白瑞华移居伦敦,并逐渐将兴趣转移至建筑摄影。在当地,比奈结识了扎哈·哈迪德等一批新锐建筑师,而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主席阿尔文·波亚斯基与其他同僚的鼓励和引荐下,她前往柏林完成拍摄了首个项目。
在当代建筑领域中,比奈始终坚持使用胶片创作。她的摄影多以欧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为主题,近期也开始关注自然景观与亚洲古代建筑。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曾形容她:“比奈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揭示了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
在首次拍摄约翰·海杜克的柏林公寓楼项目(1988年)时,比奈就奠定了并延续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冷静、结构明确,又充分调动了观赏者对空间的亲密想象。她曾表示:“作为一个摄影师,第一要义就是要学会排除。”
埃莱娜·比奈,《约翰·海杜克,公寓楼,德国柏林》,1988,手工黑白银盐,26×37.5cm。艺术家供图。
此次,比奈受中方邀请,为展览做一个特别系列——一个“中国”系列,相比于已经海纳百川的当代建筑,她更青睐寻找一些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的东西,于是她想到了苏州园林。
十年前,比奈曾去过苏州园林,但当时只是走马观花。为了这次拍摄,她再次来到苏州。
埃莱娜·比奈,《拙政园,苏州园林,中国》,2018,数码C-Type,80×102cm。
不过相较整座园林或是园子里的一石一水,她的镜头却完全被墙垣所吸引。她觉得它们就像一座图书馆一样,让她可以靠近,“凑近看,你会在墙垣上看到许多自然景观的图像,因为墙下生长着植物。它们的造型灵感可能来源于中国书法或是绘画,或是绘画所透露出来的韵味。在园林里,你会产生微妙而感性的感觉,而我在那些墙垣上找到了一些这样的感觉。”
埃莱娜·比奈,《留园,苏州园林,中国》,2018,数码C-Type,120×153cm。
因此,在“苏州园林”系列中,她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墙垣,墙下生长的植物,经年累月,慢慢地渗透到墙面上。落在墙上的影子或是光斑,在画面上只露出一部分的树干与树枝,是整座看不见的园林的投射。
在她看来,墙是边界,也是超越边界的地方,墙上隐含着关于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