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弓二代”21年制作最美音符,向世界展示苏州制造!

2019年03月05日 09:57:01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春节,25天!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用创纪录的“苏州声音”,奏响“地球另一半”。青年演奏家们使用的“苏州造”乐器,也成为沿路一道靓丽的风景。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手工琴弓师徐忠华,21年用心制作最美音符,向世界展示苏州制造!

  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和琴打交道。

  他说,做琴弓,是一种享受。这一生,都离不开它了。    

  事实上,生于1978年的徐忠华,是个不折不扣的“琴弓二代”。徐忠华童年的清晨,大都在父亲“嗤嗤”的刨木声中醒来,那声音仿佛来自远古,遥远又真切。

  小时候的徐忠华,是家里最顽皮的孩子,并没有想过将来也要做一名“琴弓师”。但闻见苏木的香味,六七岁的他,不自觉会帮父亲装配、打磨,也喜欢琢磨木材,自己加工个小板凳,做个木制玩具。

  1998年,20岁的徐忠华高中毕业,他毫不犹豫接过“衣钵”,“泡”在家中的小作坊里,琢磨着一根根琴弓。

  对徐忠华来说,父亲徐忠元是自己的榜样和好师傅,“父亲的经历是最好的教科书。”

  上世纪70年代,徐忠元是渭塘公社农具厂的一名木匠,是村里最早一批接触琴弓制作的。

  改革开放后,当村里大多数人以务农为生时,小木匠出身的徐忠元,却迷上了提琴这种“舶来品”。

  1995年,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在骑河村家中,开起了工作室。

  琴弓,弓杆和弓毛的组合,看似简单,工序却繁杂。为了琢磨透,徐忠元多次前往上海,买回德国、法国制造的琴弓仔细研究。

  无数个深夜里,徐忠华看到父亲灯光下打磨的身影。

  3年后,父亲创办的骑河乐器厂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数十名员工。

  谁也没想到,这个源自西方的小小琴弓,却在江南水乡渭塘镇拉出了优美的旋律,还拉动了一个大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渭塘已成为世界“琴弓制造中心”,占据了八成以上的世界琴弓市场。

  1998年的6月,徐忠华高中毕业,回到家第一天,他和父亲去了上海。

  “坐的是绿皮火车,扛着制作好的琴弓给外贸进出口商,天真是热,一天下来浑身湿透。”徐忠华回忆说,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要靠一双手做,一双脚跑。

  琴弓最早出现在拜占庭帝国时代,是小提琴的关键部件。俗话说,好琴配好弓,纯机械化生产会使音乐失去灵动和丰富的效果,手工制作的琴弓,往往更受到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在不出去跑的日子里,徐忠华就在工厂里和父亲学做琴弓。一上手就遇到了难题,琴弓虽小,制作工艺却非常讲究,选料、粗加工、造型、装配、打磨、上漆……从原木到成品要经过100多道严格的工序。制作一把琴弓,要花费10天至半个月。

  琴弓的选料,就很有讲究,

  “巴西苏木、红木是最好的,也很珍贵的,所以切割就特别讲究。”徐忠华解释说,如果一不小心挖掉一点儿,就再也无法弥补。一些肉眼难以识别的细节做不好,琴弓就是不完美的。

  弓尖槽是用来固定马尾束,一个小小的斜梯形状要恰到好处,能巧妙地把马尾束固定在弓尖里头,切割“小木头”需要不断练习以及积累。

  时间的累积,岁月的打磨下,徐忠华如今已能熟练地掌握琴弓制造的技艺。

  2005年. 接过父亲的琴弓厂的“接力棒”,徐忠华有了自己的想法——走出去。

  “以前是靠外贸经销商,做琴弓很辛苦,又没有价格优势。”徐忠华决定自己到海外“闯荡”一番。

  那一年,徐忠华带着自己做的琴弓到法兰克福乐器博览会。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被拒绝的次数很多。但徐忠华并没有气馁,连续去了3年。当桌子上的名片厚厚叠起时,他有了自己的想法。

  “起初大家对我这张东方面孔不熟,但三年我都去,就混了个脸熟。回来后我就按照名片上的地址把宣传册寄出。”至今,徐忠华还记得,他邮寄的琴弓册费用——20000元。

  没多久,他的邮箱里开始有了生意。

  “印象很深,德国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贝斯手Bogus '用了我们的琴弓后,就介绍乐团和他的朋友给我们。”从此,Bogus '也成为徐忠华的朋友。

  10年间,徐忠华去过很多乐器博览会,哪里有展览,哪里就有机会。如今,他的客户遍布加拿大、法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东南亚……

  每年,徐忠华都要前往小提琴制造之乡——意大利克莱蒙纳。

  “克莱蒙纳是著名的‘弦乐器之都’,那里是音乐家和音乐工匠的聚集地。”徐忠华说,常出去走走,开拓自己的眼界,也把苏州制造带到全球各地。

  在徐忠华的乐器厂,大部分都是20多年的老师傅,“苦,枯燥,要耐得住寂寞,年轻人不愿意学。”

  但对徐忠华而言,这是做琴弓,是一种享受。他会坚持下去,直到自己做不动那一天为止。

  (来源:看苏州 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