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全国人大代表莫元花登上《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啦!↓↓
《人民日报》3月5日版面截图
莫元花代表是来自江苏扬州宝应县鲁垛镇的一名绣娘,她在宝应县残联开设乱针绣工作室,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并承诺永久指导、帮助就业。图为3月4日下午,莫元花(左一)在驻地介绍自己最新的绣品《我爱你中国》,该作品凝聚着包括两名残障人士在内8位绣娘的心血。王鹏 摄
延伸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莫元花带着乱针绣《我爱你中国》参会:“脱贫致富,我们都是追梦人”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莫元花带着乱针绣作品《我爱你中国》,赴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来自扬州宝应县鲁垛镇的全国人大代表莫元花是一名绣娘。她的乱针绣作品《我爱你中国》,由三幅直径均为20厘米左右的绣面组成,主题均和残疾人有关。从左至右,分别是表现残肢运动员烈日下训练的《奔向光明》、盲人弹琴的《幸福乐章》、聋哑演员表演千手观音的《舞动盛世》。
“这幅作品,从设计到完工历时整整3个月。一针一线,凝聚着包括两名残疾人在内的8位绣娘的心血。”莫元花说,残疾人渴望和正常人一样就业创业,用自强不息赢得社会的尊重。
54岁的鲁冬英参与了《奔向光明》主题的刺绣。下肢残疾的她从正月初八起,每天绣8小时。抚摸完工的绣品,鲁冬英检查得特别仔细,直到确认没有瑕疵。“跟着元花学习,刺绣成了我的生活技能,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
其实,在鲁冬英之前,宝应县有30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通过乱针绣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一段“女承父业”的佳话在宝应县流传。
莫元花的父亲莫学春在沈阳军区某部“钢铁英雄班”当了6年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退伍后的莫学春放下枪杆子拿起了绣花针,在鲁垛办起第一家乱针绣小作坊。2001年,19岁的莫元花从父亲手中接过绣花针。在莫家两代人带领下,全镇现有刺绣企业及绣坊、绣庄30多家,从业者3000多人,年产值3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鲁垛镇乱针绣产业园是全国最大的乱针绣生产基地。
面对声名日隆、产业渐火的乱针绣,特别是工作室挂上“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子后,莫元花时刻提醒自己,要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残障人也不能落下。
去年9月,莫元花在县残联开设乱针绣工作室,对有意学习的残疾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一个月后,30名残疾人脱颖而出。莫元花开始驻点系统教学,并向大家许下永久指导、帮助就业的承诺。
“我想通过全国两会向大家充分展示,残疾人和普通人一样在努力奔跑、共同追梦。”莫元花说。
(来源: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