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丝织品,人们都会用绫罗绸缎来形容。
四经绞罗织造技艺复杂,是中国古代高超丝织技艺的代表作,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兴盛于汉代,宋代达到了顶峰,之后因为被其他织造工艺取代逐渐衰退并失传。
幸运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家明织造负责人周家明,让失传的四经绞罗成功“复活”了。
周家明坚守着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但由于四经绞罗只能靠手工织造,成本高,再加上四经绞罗市场越来越小,传承面临困境。
周家明今年64岁,28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织造,精研漳绒、缂丝、宋锦等高档丝绸的织造技艺。
周家明用放大镜研究四经绞罗花纹。
1996年,有个日本客户拿着一块四经绞罗小样,问他能不能织出四经绞罗,从这块小样的菱纹看是汉代出现过的四经绞花罗,为此,周家明走上了让汉罗“复活”之路。
周家明自己制作了四经绞罗组织结构模型,便于研究。
周家明自己制作四经绞罗织造工具。
他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书籍,找来毛线、木框,制作了四经绞罗组织结构模型及模拟织机,试图寻找四经绞罗经线相绞的规律。
周家明正在研究四经绞罗。丝线的根数,关系到四经绞罗的精密度,但难度会更大。
通过一年的精心研制和多次反复试验,他成功研制出了四经绞罗织机并织出了汉代四经绞罗匹料。
通过一年潜心研制,周家明研制出了四经绞罗织机,并织出了汉代四经绞罗匹料。
之后,周家明与四经绞罗较上了劲,成功复制出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菱纹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四经绞罗。
2014年,周家明获得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荣获第十届“非凡时尚人物大奖”。
丝线的根数,关系到四经绞罗的精密度,但难度会更大。
四经绞罗区别于一般织物,经纬线上下垂直交织的绞经织物,四根经线之间相互交叉缠绕,织造工艺极为复杂。
周家明介绍,目前,四经绞罗只能手工织造一个工人每天只能织出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成本非常高,再加上四经绞罗市场越来越小,传承面临困境。
周家明在艰难的坚守四经绞罗织造技艺。
周家明指导工人生产四经绞罗。四经绞罗只能手工织造,一个工人每天只能织出50厘米,成本非常高。
但他还有个梦想,就是把四经绞罗经纬密度,每厘米从80ⅹ24根,提高到每厘米100ⅹ26根,织出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杯纹罗,一样精致的四经绞罗。
四经绞罗非常通透,花纹大多呈菱形。
四经绞罗非常通透,价格极高,目前日本的高端和服还在应用,在国内已经很少应用了。周家明说,最好的传承就是应用,他希望四经绞罗能够在时尚的服饰中得到应用,让辉煌一时的四经绞罗得到“重生”。
周家明把织出的四经绞罗与出土的实物照片进行比对。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