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没有回家过年,因为我还是放不下这儿的村民,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已和他们成为了家人。”这是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2016级研究生吴浩,农历腊月二十九发布于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话。今年春节,他在离家乡扬州一千多公里的贵州省黔西县,与去年夏天搬入县城移民安置点的12户哈冲苗寨村民一起过年。
苗寨村民在故居前留影。
老宅的床铺。
老屋写作业的女童。
全新的安置小区。
新家的床铺。
新房卫生间里养的鸡。吴浩 摄
吴浩第一次知道哈冲苗寨是在2018年5月。那时他和当地一位乡村教师前去采访,那里陡峭的山路、近乎直角的陡坡,让他们手脚并用地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得以到达。“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没有大片平整的土地。”吴浩告诉记者,贫瘠的油沙地让村民们只能依靠种植生姜、李子等作物为生,背面的悬崖也让滚石滑坡等灾害频频发生。
为了“精准扶贫”,贵州省对哈冲苗寨及其他类似的特困村寨进行了集体搬迁,让村民们“拎包入住”县城里的扶贫安置点,并对每户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吴浩听说之后,立即带上相机,选择用镜头记录哈冲苗寨的搬迁之旅。“移民迁徙,既是情感跌宕的瞬间,又是命运转折的拐点。纪实摄影关注的焦点是人,即人的情感和命运。”吴浩着眼于村民们搬迁前后的心理变化。摄影过程中,吴浩还对哈冲苗寨的自然环境、村民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有着细致的刻画,为村民们留下了关于这小小苗寨的最后记忆。
实际上,吴浩早在2018年11月就完成了影像的初步拍摄,那为什么时至今日他仍留在那里呢?面对记者的疑惑,吴浩给出了答案:“实际上村民们到现在还处在一个适应的过程中,我留下来进行纪实摄影,是为了更加真实地表现村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
吴浩介绍,即使搬迁已过了半年之久,村民们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居民楼的生活,有人在阳台、卫生间里饲养牲畜,有人对滞留的土地放不下心。今年春节期间,自己持续跟随当地的村干部前往村民家里了解情况,帮村民们解决心头的疑虑。
“时代给了我创作的条件,我的职责就是记录当下的时代。”吴浩感叹道:“在大规模的扶贫搬迁背景下,一切都在变,都在消失。在变化与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就成了不变的永恒。”
(来源:扬子晚报网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