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徐州市东北38公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贾汪。曾经,这里是“百年煤城”,如今,青山绿水成为了主色调。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今天,我们就看看那里究竟是如何走出了一条生态转型的蝶变之路。
朱雪宁,湿地公园的船娘。虽然每天重复着不变的讲解词,但作为土生土长的贾汪人,朱雪宁说每讲一次,都带着感情。
朱雪宁: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之后,也都觉得这些花草的,我们可能到处都能看到,包括这些芦苇,全国各地的湿地,可能都有。说你们这有什么看头呀。但是每我跟他们讲完,这是在采煤塌陷地的基础上,修复的一个湿地公园,他们都会觉得特别的震惊,不虚此行。
朱雪宁所在的贾汪区,早在光绪六年,由于洪水冲刷,就发现了露天煤线。从那时掘井建矿以来,贾汪累计出产原煤3.6亿吨,鼎盛时期有大小煤矿226座,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因煤而兴的贾汪,也因煤而困。多年的开采作业,使这里形成了13万多亩的采煤塌陷区。天灰、地陷、路断、水枯,对于从小在煤矿边长大的朱雪宁来说,这些都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朱雪宁:我爷爷和爸爸都是矿工,这就是我爷爷当时的工作证,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个矿灯是小时候爸爸拿回来的。那时候爷爷和爸爸基本上都不穿白衣服出门,也没有白衣服,因为只要穿白衣服出门转一圈,回来就变成黑色的了。我也是经常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前,看火车经过,一天下来身上都是煤灰,大家都叫我“小黑孩”。
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使得贾汪煤尽城衰。在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贾汪名列其中,转型迫在眉睫。
石冬跃:现在看到的是我们的权台煤矿,已经全部关闭,在我们的右手边,那个高的是我们的八一大井,那个蓝色的是我们的原来的输煤通道,这边是我们的煤场……
石冬跃,贾汪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石局长告诉我们,随着资源枯竭,贾汪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陆续关停了包括权台煤矿在内的大大小小所有煤矿,开始将发展的目光,由“地下”转为“地上”。为此,当地先后投入了27亿多元,集中治理潘安湖采煤塌陷区。
贾汪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石冬跃:面对这种生态的恶劣环境,必须得治理,必须得投入。痛下决心,必须干。
用绿色的进步推动生态修复,不仅要有决心,更要有智慧。按照“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修复原则,潘安湖在治理过程中,与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联手,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地形地貌,通过“挖深填浅、交错回填”的土壤重构技术,建起了湿地公园。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胡昌龙:把我们深的地方,继续往下挖,浅的地方用土堆进行堆砌。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湖面和我们的九个岛屿。我们的水系上接我们的大运河,下游是我们的屯头河,自然贯通,起到了我们的一个生态修复的这样一个作用。
眼前的这个岛,就是潘安湖湿地公园里九个岛屿之一的鸟岛,这里也是贾汪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正在观测鸟类栖息活动的志愿者,叫史松涛。从潘安湖湿地刚刚建成开始,石松涛就一直在这里观测候鸟。
贾汪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志愿者石松涛:经过我们潘安湖湿地停留的候鸟走的都是东线,每年的十一月份从黑龙江,经过辽宁,经过天津,然后再经过徐州,往南方去,最后到达鄱阳湖、洪泽湖附近,广东一带。来年的二三月份,这些候鸟再沿着这条路线北归。
时间不变,路线不变,但是途径这里迁徙候鸟的种类和数量,却在逐年增多。震旦雅雀、青头潜鸭……石松涛说,这些以前难得一见的珍惜候鸟,如今都在鸟岛安了家,每年迁徙季,都会如约而至。去年2月,岛上更是迎来了一群珍贵的客人,小天鹅。
贾汪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志愿者石松涛:当时那一群小天鹅,就在那一片湖的中间。我们就站在岸边,远远地对他们进行观察。你看这个照片,就是当时拍的照片。
贾汪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志愿者石松涛:小天鹅对这个生态环境要求的是非常严格,所以2018年小天鹅在潘安湖湿地公园停留,休息了两天,说明潘安湖景区生态环境,不仅包含它的水质、它的水生植物,都非常丰富,达到了小天鹅在此地停留、休息、补充能量的好的条件。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贾汪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只有恢复了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年来,贾汪持续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82个,形成湿地景观1.18万亩。去年,贾汪旅游人数超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同比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如今,转型蝶变的贾汪,实现了“真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