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执业,双城奔波,无锡医疗圈活跃着一群“空中飞人”!

2019年02月02日 14:18:28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周一到周三在无锡工作,

  周四早上飞北京门诊、手术,

  周五晚飞回无锡

  这就是陈静瑜最近两年的工作轨迹。

  刚刚过去的2018年,

  他的飞行记录高达150次,

  超过98%的旅客。

  两地执业,双城奔波,无锡医疗圈最近活跃着一群“空中飞人”。记者连日来走近其中三位,感受在全球互通互联的大背景下,依靠发达的信息化、交通网络,无锡的医疗圈正向着更现代化、更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陈静瑜
向“国家队”输出技术

  陈静瑜开启“双城生活”的时间是2017年3月6日。在各方的共同见证下,无锡市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签署合作协议,陈静瑜受聘为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受聘为无锡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作为肺移植“第一人”,不少知名医院早就向他抛来“橄榄枝”。“中日友好医院的王辰院长前两年就向我发出邀请,问我愿不愿意去北京。”

  陈静瑜坦言:“作为无锡‘土生土长’的专家,离开无锡我不愿意。”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合作方案:双方互派专家共建呼吸专学科,于是一拍即合,启动了两地合作模式。

  放眼全国,一个地市级医院的专家,向国家级医院输出技术,这恐怕不多见。而一个“国家队”医院和一个地市级医院牵手,建立紧密型专科医联体,这在国内更是独一无二的。

  “把肺移植技术推广到全国,救治更多病人,这是我的毕生志愿。”两地执业来,他在国家级平台上尽力拼搏,也让他学会了更精准地管理时间,飞机、高铁、出租车、共享单车……

  很多时候他一下飞机就直奔手术室。“生命刻不容缓。”他在北京,一天最多连轴做4台肺移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甚至在“两会”期间抽空上手术台。

  双城生活,辛苦但值得。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完成肺移植104例,进入全球八大肺移植中心。这标志着中国崛起两个手术量超百的肺移植中心,这在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

  更让陈静瑜欣慰的是,他为中日友好医院培养了一支规范、高效的多学科肺移植团队。“这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他说,团队长年保持“711”工作状态——早上7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几乎每天如一,“敬业程度让我佩服!”

  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学科,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呼吸中心,各专学科对肺移植的支撑力度很大,比如麻醉医生技术娴熟,与外科医生在操作过程中无缝对接,促使肺移植术后病人能直接清醒拔管回ICU,实现快速康复。

  依托国家级的高平台,无锡的专学科地位也“更上一层楼”。2019年1月20日,无锡市人民医院成为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单位。这意味着在呼吸专学科领域,无锡跻身国家级“核心圈”。

翟振国
为无锡托起一个专科

  1月18日上午10点,记者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见到翟振国主任,他已经查完了房。“昨晚飞机到无锡,今早8点到病房,查了33个病人。”

  他步履匆匆往另一幢住院大楼走:“现在去全科病房,有一例院内会诊。”每周四来锡,查房、带教、会诊、学术论坛,周五或周六回去,他也从两年前开启了紧张而繁忙的两地奔波,“一年就飞出了一张金卡”

  作为呼吸危重症学科专家,他主攻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以及肺移植病人的术后管理。这些领域是无锡的短板,以前不少无锡患者只得上北京、上海求医。“傍上”了国家级专家,无锡的呼吸重症救治能力开始驶入快车道。

  现在住院病人中,约有一半来自外地。一位杭州的30岁肺动脉高压女病人,5年来一直北上找翟振国,现在转来无锡,“离家近,省了路费,床位也好等。”

  去年,全世界首例高龄严重肺动脉高压产妇双肺移植,翟振国花费了大量心血。病人肺移植后不久突然血液循环不好,当时他远在云南出差,果断在凌晨1点多飞回无锡处置,待病情稍微稳定后,第二天再飞回云南继续出差。

  “跟着翟主任,随时随地都是学习。”无锡市人民医院呼吸中心的年轻医生王红梅说。采访时,她随翟主任一同去会诊。20多分钟的会诊中,翟振国连续不停地询问了三四十个问题,随着问题深入,病因逐渐明朗——发病前,病人有一次云南旅游的经历,长时间坐车造成腿部血栓,小血栓渐渐游走到肺部,形成急性肺栓塞。

  “以前看病,治好病就结束了,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去想一想‘为什么’。”王红梅说:“翟主任教会我们,查找病因是治病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自身医技的必修课。”

  中午12点,会诊结束,翟振国回到办公室,电脑、投影仪和盒饭一同放在了桌子上,副主任医师张稷开始解读一篇来自美国的文献,翟振国和10多名年轻医生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听报告。

  读书报告会——这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一项优良传统,翟振国把它带到了无锡,“专学科的发展不是凭一己之力,必须是团队合作。”

  他坚持每两周开一次研究生读书报告会,通过查阅、解读、点评国际文献,结合临床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此修炼年轻人的科研思维。“有压力更有动力,干劲越来越足,觉得自己在迅速成长。”王红梅说。

  对于翟振国来说,跨越两个城市的生活,累并快乐着,“看着更多病人得到规范治疗,看着无锡的专学科做得越来越好,累得值。”

  数据显示,2018年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患者分别为297例、248例,数量在两年内实现了翻番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带来了新技术,比如实施了20多例肺动脉高压导管介入术,这为诊断肺动脉高压病人能否肺移植提供了术前精准评估。以前这项技术在无锡是“空白”,病人术前只能先去北京做评估,再回无锡手术。

Manfred Dreyer
带来德国诊疗服务

  1月12日下午,德国医生Manfred Dreyer教授坐诊无锡明慈心血管医院的一间VIP诊室。这位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糖尿病专家说:“这儿的诊室比我在德国的大了一倍,医院的环境干净整洁,配备的各种医疗设施也很先进。”

  明慈心血管医院的投资方是江阴一家颇有实力的制造业民营企业。企业老总经历过一次德国就诊后,决定把德国医疗品牌引入锡城。

  于是,这位曾荣获《Focus》杂志“优秀医生”奖、在德国100位最优秀的糖尿病医生中排名第9位的医学博士,受聘成为明慈医院糖尿病专科的外籍专家。从2016年6月起,Dreyer教授开启了“双城生活”,每隔一个月他就飞一次中国,和另一位德国专家轮流来锡坐诊一个月。

  71岁的姚鹤芬阿婆患糖尿病已经22年了,最近看东西越来越模糊。Dreyer教授仔细检查后,诊断她患上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您看,片子上有一个个小黄斑点,说明您的眼底血管出现了病变,您的血糖也控制得不太好,空腹血糖高达12……”听了约10多分钟详细而耐心的讲解,阿婆连连点头。

  接着,“洋医生”又为姚阿婆开出了饮食和运动“处方”,“您平常可以每天快走30分钟,或者做做操,千万别喝果汁、汽水……”不知不觉30多分钟过去了,对于这次诊疗,姚阿婆挺满意:“大医院太挤了,和医生说不上两句话,这位外国医生很有耐心,病情讲解得也很明白。”

  半天5个德国专家号早早就被预约掉了,平均每位病人的问诊时间超过半个小时。Dreyer教授说,糖尿病是一个生活习惯性疾病,医生应该花大量时间用来和患者沟通,消除他们的疑惑和担心,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

  两年多来的越洋工作、生活,Dreyer教授感慨很多,尤其是对于中国医院,他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医院像火车站一样,人太多太多了,中国的医生好辛苦。”他表示,自己在德国一天的门诊量不超过15个,全部采用预约制。

  两年多来,他发现病人对待医生的态度也在变化,“刚开始发现,中国病人都非常着急,和我没说几句话,就要求做检查、开药。”现在,病人对医生越来越尊重,很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有些病人长久相处后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请我吃好吃的中国菜。”他笑着说。

  (来源:无锡日报;编辑/黄河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