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2个无锡秘密,知道一半就算得上老无锡啦!

2019年01月22日 11:33:10 | 来源:倷伲无锡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无锡

  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生活在无锡这么久了

  但是,你真的了解无锡吗?

01 无锡名字的来历

  传说一:晋朝周处所撰写的《阳羡风土记》是一部记述晋朝地方风土人情的杂记。秦汉时期的阳羡,也就是我们今天宜兴的故称。在杂记中,有关于在锡山发现石碑的传说,碑上刻着“有锡兴,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的文字。

  唐代茶圣陆羽所撰写的《惠山寺记》也同样出现了上述记载,并且还多了“有锡沴(lì 灾气),天下弊;无锡乂(yì 安定),天下济”的文字。

陆羽 游惠山寺记

  传说二:据《锡金县志》记载,周秦时代,无锡西郊的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故此地原名“有锡”。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

  锡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可掺入铜中冶炼青铜器(如鼎和剑)。因此大家纷纷来抢,由此还引发了战争。后来锡采完了,也就没人来抢了,地方也总算安宁了。

  以上两种说法虽略有不同,但符合了当时人们渴望消除天下纷争,休战清宁的心理。

02 清名桥上为什么有棵石榴树

  清名桥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株长于桥拱不知经年的“石榴树”。据说,这种独特的风景与流传下来的独特造桥工艺有关。那时,工匠用糯米粉浆拌石榴籽来砌石缝,取“石留”之义。生命力顽强的石榴籽从石缝中发芽、生根,长成丛树,树根紧紧抓住石块,还能够起到“固石留石”的作用。另外,石榴树长势缓慢,也不易对石桥本身造成伤害。这种做法,并非为无锡的清名桥独有,始建于明代的上海朱家角的泰安桥、练塘镇的朝真桥等都皆植有石榴树。

03 梁溪脆鳝的由来

  脆鳝亦名甜鳝,相传始创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清末民初,脆鳝已用作筵席大菜。梁溪,水名,为流经无锡市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源出于无锡惠山,北接运河,南入太湖,相传东汉时著名文人梁鸿偕其妻孟光曾隐居于此,故而得名,历史上梁溪为无锡之别称。

  所以梁溪脆鳝=无锡脆鳝啦!

04  无锡最最最市中心的地方

  位于崇安寺的无锡老图书馆旧址是当时中国首个县立图书馆,其顶部有一座半点报时一次的大自鸣钟,而钟楼上的避雷针,也是无锡的地理0坐标。

05  中山路之前不是路?居然是条河?

  据有关史书和无锡地方志记载,现在中山路身底下,原是一条直河,从北门大桥下(莲蓉桥)到南门吊桥(南禅寺西侧),在我国隋、唐时代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从北门开始以直河东面的塘街(即下塘),向南拓宽,建成约为八米宽的新式街道到三凤桥。而从三凤桥向南至南吊桥,仅是一条仅三米左右的小街巷。这段从三凤桥至南吊桥的小街巷仅1.2公里,就成了解放后无锡市政府拓展中山路的首期工程,拓路约到1955年竣工,达到路宽16米,这比中山路北段道路宽了8米。

  1958年,无锡市政府动员市政机关干部和全市共青团员义务劳动,用挖掘惠山映山湖的泥土堵塞了北段的直河,从此中山路从北到南路宽基本一致,可中山路形成了中山路、中山二路。

06  无锡最高的山

  黄塔顶是苏南山区第一高峰,海拔611.5米,属天目山脉,坐落在宜兴张渚镇茗岭山岭下村,俗称试验山,又称葡萄岭、茗岭,南与浙江长兴,西与太华、安徽,东与阳羡景区、湖 竹海接壤。

07  最早的书场

  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毛乐惠便创办了“迎园茶社”,也就是茶馆。地址在城中“迎迓亭“,1929年移址青果巷12号,名曰“迎园书场”,1946年又迁址胡桥街3号,1961年由当时的无锡市副市长徐静渔易名为“吟春书场”。

08  最早的养老院

  乾隆五十八年,邑人过鸣岗、蔡廷南等人,目睹梁溪城乡贫苦老人饥寒无靠,便集资于普济桥(现被单厂)兴建“普济堂”又称“老人堂”,这是无锡市最早的养老院。

09  最早的中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日本留学生侯鸿鉴(字葆之,号病骥,无锡县人)“倾两年编译与教授之薪资八百八十金”为开办费,租赁水獭桥南首廉皂大厅及后车等14间(今中市桥上塘85号内)为校舍,创办私立竞志女学。该校是无锡最早的中学。

10  最早的动物园

  要问起无锡最早的动物园在哪儿,起码要70岁以上的老无锡才可能有印象,那时候大家要看动物,都是往公花园跑的,而且最初是先有动物,才后建的动物园。

  麻雀虽小但内容还蛮丰富,金钱豹、熊、鹿等小兽小鸟也有近20种动物,到了1955年,市政府才批准把动物园搬到锡惠公园内,这是无锡动物园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搬迁。

11  无锡地面最早的文物

  惠山寺山门前默默矗立已有千年的唐、宋石经幢,在2013年升格为“国保”(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两幢之间相距十公尺,分别由十五块大小不一的湖石组成。

  唐经幢

  南侧为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陀罗尼经幢,高6.626公尺。幢身上部为八角形宝盖,角隅饰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珞带,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其上置宝相花图案的圆扁石,上为仰莲瓣和雕饰结跏趺坐佛像的束腰石柱,八位坐佛或双手合十,或垂眉入定,造型稳重端庄,再为八角形宝盖和扁圆石;幢顶为八角攒尖顶,檐角上翘,上又置扁圆石,最上部为宝珠;幢基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幢行作八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白鹿山人李端符书。经千年风雨的侵蚀,刻字几已磨平。

  宋经幢

  北侧为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建的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高6.22公尺。宋经幢为仿唐经幢而建,故幢身刻咒形制、大小与唐陀罗尼经幢基本相似。所幸宋经幢幢身所刻“大白伞神咒”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12  无锡最早的公交车

  无锡最早的公交车始于1928年,车身上的字为:“开原公共汽车”、“捷快价廉 大众可坐”。从西门到梅园,全程8.16公里,全程3角,每站5分。间隔30分钟一班。

  图为无锡第一辆公交车复制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