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到巴黎,由西浦学生设计的一把扇子一路从学校工作室出发,“飞”到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参加国际文化遗产博览会!
这段去往巴黎的神奇之旅来源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一门课——“工作室:产业协作”,这门课让学生们不仅在工作室里动手设计制作产品,更给了他们和企业合作的机会。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工业设计系的学生会通过这门课来到扇厂,实地体验手工匠人设计和制作的过程,而扇厂的师傅们也对西浦学生的创意印象深刻。因此在设计去卢浮宫参展的作品时,盛春大师便邀请工业设计系的师生一起加入。
“我们一开始想要把苏州园林的漏窗和苏扇结合在一起,但是扇厂想要一些更加现代化的设计,所以我们把一些苏州现代化建筑物设计在了扇面上。”课程项目负责人罗承浤老师告诉看苏州记者。
此外,扇面还结合了传统折纸艺术,并运用激光切割机等现代技术制作出了镂空的质感。
“除了美观,设计师也必须考虑到制作上的可行性。”罗老师说,“而且毕竟这是我们和扇厂的合作项目,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要和扇厂进行讨论、谈判,也有妥协。而这些,是他们从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化为真正设计师的宝贵经验。”
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学生们对自己的设计更有信心,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结束了法国卢浮宫的展览,罗老师和向筠芃又带着学生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苏州国际设计周展览的准备工作中。
他们的展览一共有三大主题,第一项是缂丝艺术,他们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模仿缂丝纹理,把苏扇大师盛春、胡建忠,缂丝大师蔡霞明,传统国画颜料大师仇庆年和盆景大师沈柏平的肖像照制作成了新式缂丝艺术品。
第二项展览主题是扇艺,他们将现代折纸工艺应用在了传统折扇的扇面上,并在立体化的扇面上加入了苏州园林的漏窗造型。
第三项展览主题是盆景,制作人罗承浤用编程制作出了类似盆景的图案。他介绍说,盆景和计算机美学中的“碎形图”有相似之处。
在筹备设计的过程中,西浦的师生们也和非遗大师们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也在不断思考自己想做的事和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
“现在市面上的文创产品,很多都是直接把传统的图应用在现代的产品上,比如文具或者纪念品之类的。但我们这个团队希望去传承的是这些非遗文化中的匠心精神和艺术价值。”罗承浤说。
(来源:看苏州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