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邓建军30年无悔奉献 托举中国纺织业技术梦

2019年01月10日 17:01:58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日前公布50名候选人名单,来自江苏常州的邓建军成功入选。

  江苏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的“身份”很多。打开履历,其累计担任的各类头衔、职务有数十个,技术类居多;拉开他的荣誉“清单”,“感动中国人物”、“能手”、“模范”一片,光是省部级及以上的表彰就有27项,科技类获奖比比皆是。在这些密密麻麻的身份中,最为外界印象深刻的有三个:“知识工人”、“党代表”、“传承人”

  轰隆隆的厂房内,多台体型庞大的机器拖拽着厚重的牛仔布上下起伏着,站在机器旁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自的工序。其间,邓建军不时地驻足停留,或是看看仪器上显示的数据,或是与正在操作机器的工人简单交流,约1个小时的工夫,他已经转完了所有的厂房。

  邓建军是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在职30年的技术工人,在黑牡丹,这位“中国技工”不停奔跑,由一名普通的青年工人成长为新时期产业技术工人创新发展的楷模,成为中国“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中国“蓝领精英”的象征。

点击进入下一页

  邓建军在维修设备。

  “知识工人”:不知疲倦的“改造狂”

  经邓建军改造研发的设备具有稳定、耗能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成功打破了纺织行业国外设备垄断市场的现状。同时,他带领的团队不断苦干加巧干,动手能力极强,培养了一大批高端技术人才。他主持的“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实现了牛仔纱线生产过程无盐染色,节水、节能效果显著,丰富了牛仔产品的花色品种,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CCTV-4中国新闻栏目向全世界广为报道。2013年4月28日,邓建军同志参加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称其为“知识工人邓建军

  如此辉煌的技术成果的背后,谁也想不到邓建军刚来厂里的时候只是一位中专毕业的维修工。

  上世纪80年代,位于市中心的黑牡丹是一家专业生产牛仔布面料的企业。当时牛仔布很受欢迎,市场销量极好。邓建军进厂那年,公司花了360万引进了德国的生产设备,还从大专院校找来两个中专生和一个大专生组成了一个3人团队。刚毕业仅19岁的邓建军作为团队一员来到厂里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当时只有9.9亩地,不像现在车间这么多,员工有700人,纺织企业一般都是3班,每一个班200多人。”

  邓建军毕业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控制轻工机械,但对纺织行业一片空白。尽管一筹莫展,他还是坚持留了下来。

  在公司实习了一年他转正了,主要负责染色设备的维护与制造。工作中他发现其实染色对设备的要求很高,但是厂里的机器经常24小时连轴转,高负荷地运转总是出故障。

  “我当时住在厂里宿舍,为了方便我们半夜修设备,专门把内线拉到宿舍,经常凌晨2点起来修设备。”邓建军回忆。

  厂里的技术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邓建军整合团队成员特长优势,大家群策群力讨论技术方案。他觉得每个人的知识面都不同,就是要取长补短,相互合作,不断优化人才的配置。大家也会相互分享知识,项目开展期间,每个人都会负责一部分的工作,争取共同进步。渐渐地,团队越来越有默契。

  但技术研发困难重重,邓建军团队经常面临着失败的痛苦。“2000年我们做的双变频,当时技术很不成熟,当时我们镇流的双闭环调速,我当时信心百倍,想把这个完成,把流水线的第一道关口就卡在那里了,晚上真的睡不着,想到半夜12点钟。”

  邓建军心里明白“这样的困难是很正常的”,但这么多年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到现在他都历历在目,“真的是太焦虑了”。

  1990年,刚刚工作2年的邓建军下决心突破牛仔染色关键设备连续生产不停车的难题。染浆联合机在染色的时候需要更换经轴,换一次经轴必须停一次车,每停一次车就会产生300多米染色不均的废纱,十分浪费。邓建军历时一年,经过无数的试验和调试,把染浆联合机改造成了“永动机”,实现了连续生产。

  但他不止于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率,1991年他又开始琢磨着做染浆联合机的进一步升级改造。

  邓建军并不保守,遇到成熟的技术,他们也会去购买改造学习。突破困难的过程中他更加坚定了不断学习的信念,自己也形成了系统的主动学习的方法。

  之后他开始深入地改造设备。1993年做变频器调试的时候他改造了一个日本进口的设备,觉得成熟的技术改造起来成功率会比较高。

  邓建军将改造对象重点放在了洋设备上。1997年,公司第一次引进了德国进口的纺纱设备,但变频器烧坏了,导致整个生产停滞。而当时一台变频器9万元,价格高昂,也需要2个月才能订到货。邓建军的科研小组不断查阅资料,用国产的变频器代替了原件,两天半班就恢复了生产。这一消息令德国制造商感到震惊,外国技术专家还专程赶到黑牡丹公司查看学习这一技术,并称赞“中国工人了不起”。

点击进入下一页

  邓建军和同事们探讨设备情况。 

  从此,邓建军团队对攻克行业难题的兴趣越来越高。

  当时,如何稳定控制牛仔布预缩率也是世界性的难题。盛夏50摄氏度的高温车间里,邓建军和他的团队穿着厚厚的工装,埋头苦干了4个多月后,成功地把电子技术融入到传统缩水机中,把牛仔布预缩率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自主开发的“染色机染液组分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也用于产品线,大大提高了整个行业水准。

  研发成果逐渐多了起来,邓建军团队又继续完成了“在线染料组分自动控制系统”、“在线染液控制系统”、“在线流量控制系统”和“自动浆液控制系统”等一整套技术,每项都是业内首创,实现了染色自动化精准控制,填补了国际纺织业在这项技术上的空白,成为解决牛仔布染色问题的“金钥匙”。目前,该系统已持续优化到第三代。

  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邓建军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他自学能力超强,先后自学获得大专文凭、本科学历,还攻读了电气工程硕士学位,获得了“知识型产业工人”的美誉,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从1988年以来,邓建军团队参与的各类技改项目达400多项,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20多项,40多项创新攻关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邓建军的团队也越来越专业,一路成长过来,从80年代组建“电子组”、1999年正式命名为“邓建军科研组”到2009年建成“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再到2012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揭牌,直到今天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了行业顶尖的技术研发团队。

  “党代表”:“为基层工人发声”

  去年,邓建军再次成为全国党代表。于今年10月赴京参会。

  出发前,他谈履职:“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平常心对待,尽到自己的责任:代表基层工人,实话实说,建言献策。”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当选“党代表”了。他先后担任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江苏省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常州市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等。

点击进入下一页

  邓建军传授徒弟技术要领。 

  作为基层电气维修工出身,邓建军每一次坐在会场发言,或是提笔写提议,关注最多的话题仍绕不开企业与基层员工共谋发展。

  促进纺织业转型升级、提高职工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每一条建议都力求讲真话、办实事、接地气。

  在邓建军看来,“基层代表”必须代表基层,站在工人的立场,实实在在为工人群体发声。

点击进入下一页

  邓建军传授徒弟技术要领。

  “传承人”:“老司机”最牵肠“新司机”

  邓建军非常关心技术人才的成长问题。近年来,邓建军先后与全纺行业劳模技术援疆、与江苏省各地劳模到泗阳等地结对帮扶,为当地企业破解经营和技术等方面难题、培训技术人员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让邓建军这位“老司机”牵肠挂肚的,是如何培养“新司机”——现代产业“蓝领精英”。

  最近,老邓又准备带一批徒弟。他面试了名牌大学毕业生,几个问题抛过去,发现他们最基本的技术概念答不上来;他又面试了技工类专业院校毕业生,却感觉他们的可塑造性不够理想。

  这让他陷入思考:互联网时代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如何填补理论与实践教育“脱节”,培育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型产业工人”?

  邓建军提出的办法,是“互联网+职业教育”。

  他建议,人社部门、工会、企业等联手组成职业教育联盟,培训产业工人,提升工人的专业素质;开发互联网资源,让每位工人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电脑和手机上进行自主学习、提升。

  在邓建军看来,没有人才支撑,谈企业转型升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知识工人”是企业改革创新的中坚力量。

  (来源:常州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我苏网综合整理 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