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是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的刺绣、蓝印花布、红木雕刻、板鹞风筝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12月27日上午,南通开放大学为了传承和保护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启动了“非遗进课堂 文化有传承”素质教育工程。
在南通开放大学一间教室里,十几名学生正拿着绣针,在沈绣非遗第三代传人李锦云的指导下,专心练习散套、虚针、虚实针、铺针等技法。
“这简单的花草图,光两片叶子就要绣一个下午。”邢宇凡从小就对家乡的沈绣感兴趣,可父母却希望她能好好学习,得知学校将沈绣引进课堂,她立即报了名,“很佩服刺绣的老前辈,没有工匠精神,是无法完成一幅出色作品的。”
沈绣又名仿真绣,是以沈寿命名,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在绣艺上,沈绣首用旋针来表现人物的肌理,运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调,展示绣线的自然光泽,使作品色调柔和自然,透气,栩栩如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领导人。”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告诉记者,“我就想把我们从事的传统非遗真正落实到地,落实到学校,通过这个活动,把我们的队伍扩大,有更多的人热爱我们传统文化,热爱我们的非遗文化。现在就是要代代有人,代代有传人。”
南通开放大学将“非遗进课堂 文化有传承”素质教育工程列为学校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活动开展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匠精神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学生课余生活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除了沈绣,蓝印花布、红木雕刻、棕艺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先后走进了课堂。南通开放大学教务处主任黄道华表示,“构建非遗讲堂、非遗传承工坊、非遗社团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着力搭建非遗进社区、非遗影像记录、非遗微商三个平台,在非遗文化保护、非遗传承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江苏开放大学副校长张晓表示,非遗进课堂是产教融合新模式,让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学生现代思想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优秀文化得以绵延传承的关键。下一步将在全省开放大学推广。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播种子,洒小火苗,我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江苏开放大学副校长张晓表示,下一步要在全省开放大学推广“非遗进课堂”,“我们现在不能功利地说,让非遗进课堂,孩子很快就有文化自信或者怎么样,但如果不做,他们更会和我们的优秀文化错失。”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徐华峰 编辑/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