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作家张新科推新作,《鏖战》再现“人民的胜利”

2018年12月21日 17:33:01 | 来源:徐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云龙湖畔,凤凰山下,巍巍淮塔见证了一个个载入史册的难忘瞬间,记录下70年前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时针拨转,70年后,硝烟早已散尽,这场人民的胜利被永远铭记。

  在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新科推出长篇小说《鏖战》,再现人民的胜利,献礼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

  形象诠释淮海战役敌我鏖战

  回望1948年的冬天,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濒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以徐州为中心,中共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战略性进攻。此即“三大战役”中参战规模最大、伤亡最重、战争局面最复杂、政治影响最深远的淮海战役。

  创作初衷

  多年来,幸存者的回忆录、史学家编辑的战争史料,以及诗歌、散文等关于淮海战役的文学作品繁多,却没有一部全景式、立体式再现战争场景且兼具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军事价值的长篇小说。

  张新科教授表示,《鏖战》算是首部形象诠释淮海战役3条战线(正面战线、隐蔽战线、支前战线)的长篇小说。“小说用不同的典型人物把整个淮海战役带出来,老百姓从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来切入,就丰富生动起来,让更多读者、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

  创作历程

  煌煌之巨篇,十年磨一剑。小说《鏖战》是张新科历经十多年准备调研、两年集中创作而成的一部匠心之作。

  调研和创作过程中,张新科遍访陈官庄、碾庄、双堆集、小李家、菜洼、张菜园、窑湾、新安、濉溪、东海、连云港、蚌埠、驻马店等淮海战役战场、指挥所和纪念馆,访谈了大批淮海战役参战人员、幸存者和研究人员(张新科母亲张兰芳也曾是当年淮海战役的支前队员),淮海战役纪念塔管理局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和文件,作者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鏖战》这部精品力作。

  创作期间,张新科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徐州市委市政府、淮塔管理局、新沂市政府、泉山区政府等大力支持。

▲张新科教授向淮海战役亲历者钱树岩老人介绍小说《鏖战》的创作历程。

  《鏖战》概述

  龙战于野,海天玄黄。小说《鏖战》立体化复原了解放军60万虎贲之师以惊涛骇浪之势,全面围歼国民党徐州“剿总”80万军队的恢弘图景。

  •   作品逼真描摹了两军对垒的正面交锋,尽展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运筹帷幄的风采,再现了大历史的风涛烟云;

  •   浓墨重彩刻画了隐蔽战线跌宕起伏的斗争,凸显了杨云枫、蔡云邈和“孤雁”“无名氏”“林木”“黄蜂”等情报人员的智勇壮举;

  •   生动记录了杨云林、杨全英等支前民工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形象诠释了人民战争的深邃内涵。

      激荡着人间正气,思辨着民族命运,昭示着历史必然。《鏖战》立体再现战争时空与反映社会历史背景有机结合。小说再现了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以徐州为中心,中共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濒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声势浩大的战略性进攻,不仅淮海战役“三个阶段”时间节点准确,历次战斗地理位置明晰,而且深刻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细致描摹了城市乡村社会动荡、人心惶惶、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鏖战》不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真实记录解放前夕淮海地区黎民百姓悲惨生活的长篇小说,这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之所以取得这场战役的伟大胜利铺陈了必要的环境和基础。

      

      江苏著名文学评论家张宗刚认为,

      小说《鏖战》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情节扣人心弦,场面宏大壮阔,细节见微知著,史诗性、传奇性、纪实性、思辨性兼具,力度与热度混融,堪称一部全景化描写淮海战役的里程碑式长篇力作。

      作品激荡着人间正气,昭示着历史必然,以长虹经天的雄伟,雪拥蓝关的壮丽,铜琶铁板的奔放,雷霆震击的气势,充分还原了大时代的惊涛骇浪,生成沦肌浃髓般的阅读冲击。

      

      体现三个“有机结合”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参战规模最大、伤亡最重、局面最复杂、影响最深远的战役。

      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于奎潮先生认为,小说立体再现了真实历史宏大叙事与文学情节虚构有机结合,将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扣人心弦的情节、类型各异的人物完美结合起来,即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战役完全尊重历史真实,与此同时,细节和情景设置等较小的方面不拘囿于历史,进行艺术加工,实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的高度统一。

      《鏖战》深入运用采访、调研、查阅档案等方法与塑造人物艺术形象有机结合。于奎潮表示,小说作者张新科在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北京、成都、上海等地进行了长达多年的实地走访、采风等呕心沥血的准备工作,运用了大量淮海战役纪念馆提供的权威和主流的历史档案,使小说情节可信可敬,富有“烟火味”和传奇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活丰满,富于艺术性。在挖掘正面人物内心世界时,重点阐述了他们为了民族解放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在挖掘反面人物时,重点描写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困境中失去理智、精神崩溃的绝望窘态,正因为深刻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读来没有说教味,而是润物无声地起到了弘扬红色文化的巨大作用。

      传承发扬好淮海战役精神

      去年12月,习总书记视察徐州时提出,要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好。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是个重大的课题。

      淮塔管理局编研文保处处长贾萍认为,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好,就要挖掘史料、研究历史,同时要创新弘扬形式。

      “前者,我们主要是加强史料搜集,开展亲历者抢救性采访,加强理论研究,提炼总结淮海战役精神。后者,通过故事、报告、讲座、全媒体、文艺作品等方式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文艺创作因其特有的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说《鏖战》正是以宏大视角,全景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以细腻笔触塑造的鲜活人物,彰显了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

      淮塔管理局局长蒋越峰则认为,交融文学与历史,浸润精神与信仰。《鏖战》按照淮海战役3个阶段进展铺陈书写,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时间、重要地点都与历史事实相符。小说立足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但没有沉浸于刀光与流血,在描述枪林弹雨战争场面的同时,着力阐述引发战争的背景与前提,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与关键。

      作品尊重历史、尊重史实,从正面战场到隐蔽战线,从指挥人员到支前群众,从民族大义到真情真爱,全都融入在一部史实著作当中,通过全方位梳理、提炼浩瀚繁杂的淮海战役的历史节点,客观、艺术地再现淮海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通过读淮海战役之“战”,了解中国革命之“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伟大的淮海战役是民心所向,是历史必然。

      蒋越峰表示,《鏖战》作为一部反映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长篇小说,虽然涉及人物众多,情节纷繁复杂,但作者始终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文学创作和构思原则,凭借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文学创作规律的高度体认和全面掌握,全景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历史与现实,将一场战役与国家、民族、个人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作家简介

      张新科,河南上蔡人,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留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十月》《当代》《钟山》等文学刊物发表和出版小说200余万字。

      代表作有《远东来信》《苍茫大地》《鲽鱼计划》《信人》等。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篇小说选刊》选录。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海外文摘》长篇小说奖得主。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和广播剧。

      (来源:徐州发布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