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德胜:用光影,带着大运河走向世界

2018年12月20日 11:30:42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世纪60年代末,他背着相机,步行、骑自行车或坐船,先后3次行遍大运河全程;50年间,他用2万余幅“光影上的运河”,记录大运河全线历史变迁。

  他的大运河摄影作品,曾多次受邀到国外展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赞赏;在圈内,他被誉为“中国大运河摄影第一人”。

  人物经历

  汤德胜,1947年生,武进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现任江苏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常州市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和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

  运河情思

  半个多世纪,留下一卷卷“光影里的运河”

  汤德胜曾查过家谱,祖上十一代都居住在运河边。“我也是出生在运河边,推开我家窗户就能看到大运河,纤夫的号声、船娘的摇撸声、撑船篙子的声音,伴随了我童年成长。”

  母亲河滋养了沿线的农家,还带给汤德胜最初的创作源泉。“对男孩们来说,这条‘大河’是天然的游乐场,每逢夏天,游泳、泼水、摸鱼捉虾……做着一切你能想到的放肆、快乐的游戏。”15岁那年,有一次看着运河里小伙伴们肆意的快乐,汤德胜内心怦然一动。“我冲进附近叔叔的照相馆,拿起相机就往河边跑,抓拍下了大家在打水仗的画面。”这张照片,也成了汤德胜早期摄影的代表作之一。

  1969年,汤德胜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路走运河、拍运河。那时,交通极不发达,汤德胜背着相机,用步行、骑自行车或坐船的方式,先后3次行遍大运河全程。“吃的,是随身带的干粮,甚至是发霉的麻糕;住宿,就找农家打地铺,有时就在运河沿线工地窝一晚。也不觉得苦,就觉得大运河可拍的内容太多了,她背后的历史、她眼前的变迁都值得好好记录下来。”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在,50年间,汤德胜记录中国大运河全线的历史变迁,积累了2万余幅珍贵的摄影作品,留下了一卷卷“光影里的运河”。他的《中国大运河》摄影作品曾多次受邀到法美日等国展出,每次都在当地引起轰动;大运河申遗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来常,对这些摄影作品表示赞赏;在摄影圈,大家都赞誉汤德胜是“中国大运河摄影第一人”。

  运河印象

  为拍青果巷全景照,五花大绑吊在敞开的机舱门口

  “拍运河,不仅仅只为了拍一条河,更重要的,是记录运河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厚重。”汤德胜说,千百年来,常州大运河串起的不仅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愁,还有常州历史上奔涌不息的文脉,“青果巷就是其中之一。”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那里出了太多的名流雅士,是最能体现常州人文底蕴的地方之一。”汤德胜说,年轻时他就一直想拍青果巷全貌的照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条件有限,既没有航拍器械,周边也没有高楼大厦,所以一直没能实现这个心愿。”

千年古运河穿城而过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有关部门委托汤德胜去航拍省内知名景区、大型工程,“载着我航拍的飞机每次都从常州起飞,我就留了个心,每次飞过大运河的时候,让人将我五花大绑吊在敞开的机舱门口猛拍几张。”那会儿相机胶片感光度低,飞机速度又快,汤德胜每次都带上自己最好的设备,并且提前构思好,“大运河航拍图,还有青果巷全景照,都是那时候拍的。”

运河新貌

  随着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项目的不断推进,未来,一批文物修缮保护成果又将重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展现常州传统建筑魅力的备弄、长窗等等,还有诸多名人故居,我肯定还要去拍的。”

  运河未来

  用光线、影像,串起运河故事和常州人文历史

  汤德胜经常接待国内外的摄影爱好者,“这些年我常带他们去看大运河,但好多朋友说运河沿线可拍的东西太少了。”这让汤德胜感到不无遗憾,“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要保护好、利用好,运河沿线的建筑要统筹规划好,如果能重现江南水乡建筑的古韵味就更好了。”

表场码头、文亨桥 

    这些年常州大运河沿线的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让汤德胜印象深刻,光影的效果为夜幕中的运河平添了一份风雅和韵味。       
  这些年常州大运河沿线的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让汤德胜印象深刻,为夜幕中的运河风景平添了一份风雅和韵味,“你看晚上在运河边休闲散步的老百姓,这些美妙的光线给他们带来一个好去处,我觉得,让运河亮起来还有提升空间,是不是可以考虑把运河沿线老建筑、楼宇也同时亮起来,用光线、影像把运河故事、常州人文历史有机串连起来,这样,当我们泛舟运河的时候,可赏可玩的内容会更加丰富。”

(来源:常州晚报 编辑/方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