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优化布局 科技支撑 淮安现代农业谱新篇

2018年12月18日 15:47:09 | 来源:淮安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从农业起步。40年间,淮安市淮安区农业农村经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快速前进。40年来,历届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20个“中央一号文件”,深入贯彻中央、省一系列农业政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40年来,淮安区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兴起,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提速增效,谱写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支撑 农业发展上“高速”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描写夏收秋种忙碌景象的诗句,如今在淮安区农村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农机具驰骋田间,过去每到收割季节,农民要起早摸黑忙碌一个多月,如今不到一个星期。目前,全区农机具保有量达到7000多台(套),全区94万亩水稻开镰收割不到10天时间,综合农机化水平达83.2%,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10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98.6%,秸秆利用机械化水平达93.05%,植保机械化水平达100%。据区农机化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卫星介绍,近年来,淮安区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将粮食烘干机械化列为重要工作加快推进,促进粮食烘干机械化快速发展,仅今年全区新增粮食烘干服务中心12家,目前,全区粮食烘干机保有量达到480台,单批次烘干能力达到6000吨,打通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环节。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县区,2018年,全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已收购小麦16.7万吨,其中托市小麦收购4.1万吨,收购总量列全市第一。数字的背后是现代农业技术真正走下田地,走进农民生活中。

  淮安区是农业大区,农村人口70.24万人,占总人口的58%以上,农业劳动力21.5万人,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县区。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理念、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培训的重点放在知识、观念、诚信、技能、合作等方面,保证新型职业农民能够跟上现代农业大发展需求。

  农业科技推广在淮安区也是风生水起,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物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及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机构。健全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高效统一的区级农村信息中心平台,完善区、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统一提供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预警预报等信息服务。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淮安区将提升农业科技和生产装备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支撑,认真落实国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积极实施农业“三新”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加强与省农科院、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中院校的合作,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丰产种养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改革创新 规模化经营出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区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根本举措,围绕深化改革创新农业体制机制这一主线,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淮安区建立健全各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市场,各乡镇均已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实现了区、乡(镇)、村三级交易网络全覆盖,被省表彰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先进集体;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四荒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所有权和“一事一议”小型工程等交易项目;加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节约集约用地,先后被授予国家和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97%;深化土地使制度改革,探索实行“人地挂钩”机制;积极引导和规范开展城镇低效存量土地再开发、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和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淮安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强化服务、有序推进”思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合作社等项目资金,加快土地集中连片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为扩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注入新的动力,为构建农业农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夯实基础。仅“十二五”期间,淮安区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29个,注册资金18.28亿元,入社农户21.24万户,成员总数21.28万户;家庭农场从2013年开始起步发展,截至目前已发展到505户,规模经营面积从2013年1.43万亩,增长到目前累计20多万亩。到2018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53.1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8.73%。参加土地流转的家庭农场726个,种养大户2200户,合作社560个,农业龙头企业26家。到2019年预计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60万亩。

  优化布局 特色产业“接二连三”

  “一产连成片、二产组成圈、三产串成线。”近年来,淮安区重点围绕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和特色水产四大主导产业,按照“62111”规模,即60万亩优质稻米、20万亩高效园艺、10万亩特色水产、100万头生猪、1000万羽家禽,全区一盘棋布局种养品种,强化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力量,促进连片开发。

  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淮安区立足各区域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引导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布局,发展壮大特色高效产业。种植业方面,着重打造“南水”“北园”两个板块,“南水”即在水系较为发达的渠南和运西两个片区,重点推进优质水稻、水生蔬菜、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北园”即在地势较高的渠北片区,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养殖业上,重点围绕“三猪、一鸽、两鸡”(“三猪”指复兴中慕生猪、茭陵温氏生猪和顺河光明生猪;“一鸽”即钦工天裔鸽业;“两鸡”即蛋鸡和肉鸡)进行规划,带动全区畜禽养殖产业快速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全区共有农业加工类项目65个,其中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42个;现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3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8家,形成以宏瑞米业、玉禾米业等企业为主要支撑的稻米加工,以苏食肉品、外婆家食品等企业为主要支撑的畜禽水产加工,以杰翔羽绒、光华羽绒等企业为主要支撑的羽绒制品加工,以天康食品、慧宝食品等企业为主的蔬菜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年加工稻米突破150万吨,加工畜禽制品近20万吨,加工水产品近5000吨,羽绒制品年销售额突破18亿元。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已入驻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0多家,形成以苏食肉品为龙头的肉制品加工业,以江苏康乃馨织造为龙头的棉纺加工业,以安佑饲料为龙头的畜牧饲料加工业,以金都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奥斯忒食品、外婆家食品为龙头的淮扬菜精包装加工业等五大重点产业。

  观光农业快速兴起。淮安区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圈、一河、一荡、一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多家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初具规模。一圈”:即城郊都市农业圈,重点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园、中瀚生态农业园建设;“一河”即古黄河高效园艺产业带,重点打造钦工菜篮子基地、苏嘴现代农业园、蓝水湾等重要节点;“一荡”即绿草荡湿地农业产业带,重点打造流均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博里恩赐山庄观光农业园、施河中央厨房和生态农业园等重点园区;“一湖”即白马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重点打造好漕运现代渔业精品园、中草药养生基地。(严曼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