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40年·人物】王泽山:甘守"过时"专业 勇攀科技高峰

2018年12月17日 19:05:3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火炸药研究应用实现了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这背后的推动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这位"火炸药之王",以卓越的创新成就书写了科技报国的辉煌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要想自己有地位,叫人看得起,国家必须富强,就是靠这些,我们坚强的国防。”

  王泽山1935年出生于东北,少年时代就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1954年,怀着"强国先强军"的理念,他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为班上唯一一个自愿学习火炸药专业的学生。

  守着"过时"专业,王泽山却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火炸药事业发展缓慢,存在多项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王泽山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攻克一项又一项科技难关。1990年,他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技术,将原本应当被处理的危险品火炸药转移为民用,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他将目光瞄准"低温度感度发射装药与工艺技术"这一新的世界性难题。之前,欧美国家曾尝试在炸药外加装设备,来保持炸药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但都失败了。王泽山创造性地提出,从火药本身入手,解决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从零下30多摄氏度的阿拉善地区,到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的青藏高原,王泽山反复试验,仔细检查和核对数据,经过一次次尝试,研发出"低温感"材料技术。依靠这一成果,1996年,王泽山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让中国的军事设备赢得国际上的话语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我认为这个问题搞了这么长时间,它解决不了,肯定要另辟蹊径,没有创新,真是没有生命,你不可能站在制高点。”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是王泽山对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创新无止境,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新课题的开始。进入新世纪,已经是"双冠王"的王泽山没有选择功成身退、颐养天年,2016年,他再次研发出让中国火炮傲视全球的等模块装药技术,成为罕见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冠王"。之后,他还创立了发射装药学,规划引领火炸药学的发展,最终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还是踏踏实实地安心做一些事情,国家需要,你答应办的事儿,就是要专心致志,把这个问题要解决。”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鹏  编辑/朱一普)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