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大桥200多天,他们拍下了十几万个瞬间……

2018年12月11日 15:17:03 | 来源:南京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是中国翻身标志之一,是我们的“争气桥”。除了它的各种不凡,长江大桥更承载了一代南京人的记忆。2016年10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封闭,开始了为期27个月的维修改造工程。

  也是那一天起,南京城市摄影队的刘晓光和薛晓红,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大桥维修拍摄时光。

  守在大桥的200多天

  1968年出生的薛晓红和大桥是“同龄人”,她总觉得和她同时出生的大桥,和她拥有相同的脉动。每次从外地回南京,火车经过大桥,熟悉而又温暖的感觉就像是拥抱了血脉相承的亲人。

  那些年,年轻的刘晓光驾驶着巡逻艇穿梭在南京长江大桥下,日复一日的守望。直至2年前,他才用脚步丈量4589米的大桥。

  直至今日,大桥已经封闭了近800天,等待新生的它都有薛晓红和刘晓光的陪伴。他们在桥上泡了200多天,平均每隔三四天就要上桥一次,用镜头记录下点滴的改变。当然,镜头下还有那些为改变而付出汗水和辛劳的匠人。

  大桥的过去&现在

  2016年10月28日晚,随着一块“大桥施工禁止驶入,请绕行”的指示牌被摆上桥口,服役4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封闭,开始长达27个月的维修改造。加固雕塑、翻新栏杆、文物修缮……有些建设维修过程依然相同,有些建设技术却早已超越当年。

① 吊装大板

②工人正在拼装钢梁

2017年7月19日 司索员在指挥主桥路面拆除吊装,当天桥面的温度达到50度。刘晓光摄

① 全场聚焦

② 轨道施工

2018年5月8日 双曲拱桥拱内清洗涂装施工作业。 刘晓光摄

南京长江大桥引桥施工

2017年10月9日,正桥拆除了混凝土桥面板后的大桥,露出了“钢筋铁骨” 。薛晓红摄

  南京长江大桥是这样维修的!

  因为施工时铁路仍在运行,主桥防护棚架的搭设便成了最重要的步骤之一。那些日子里刘晓光和工匠们一起趴在四十公分不到的桥缝中,拍下他们铺设网布的画面,身下四十米就是生机勃勃的大桥公园。

  8月酷暑,沥青的温度高达 220 度,上午10点多桥面温度就达到50多度了。跟拍了四五天,薛晓红的嘴角全起了泡。也曾有过撤退的想法,但又不甘心,更何况60%的工人,嘴角都起泡了。

  给你看几组照片。这里真实地记录了这座历经沧桑又贡献卓著的大桥背后的维修过程。脱胎换骨的变化,离不开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精神。

每天开工前的参与大桥的建设工人都要开安全交底会,风雨无阻。刘晓光摄

2017年10月10日,正桥拆除了混凝土桥面板后,工人们进行横梁及托架的维修,依旧采用上世纪老式的铆钉链接工艺,全桥要更换及新增铆钉3万多颗。薛晓红摄

2018年1月4日,早晨7点50分,大雪中,工人扫除了焊缝的积雪后,准备铺上防水毯,以保证施工正常进行。薛晓红摄

2016年11月20日,为避免大型机械施工对引桥结构产生影响,路面挖掘全部采用人工作业。 薛晓红摄

2017年7月17日 ,“蜘蛛人”在高达40米的桥墩修补涂装施工。刘晓光摄

2017年12月4日,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雕塑精细修补施工。 刘晓光摄

2018年7月24日,拆除防护棚架吊杆上的冲钉。薛晓红摄

2017年7月7日,拆除施工的现场常常灰尘很大,一位工人用毛巾擦除眼中的尘土。薛晓红摄

2017年4月20日 施工前工人们都会把手机仔细的包装好,以免弄脏。刘晓光摄

2017年6月7日 技术员刘洋高考落榜来到工地,工友们鼓励他继续努力。 刘晓光摄

2018年7月25日 下班的工人从整修一新的大桥走过。刘晓光摄

摄影:薛晓红

  20多个月的时间里,匠人用汗水谱写了奋斗的长歌,也给年过半百的大桥带去了新的生命。随着大桥上的玉兰花路灯再次亮起,我们心心念念的大桥就要回来了。摄影:薛晓红

  (来源/南京发布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