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赵益教授在江南文脉分论坛发表演讲
明代中后期至清初,江南地区出现了商品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商品经济的一种形态——出版业,也就是商业出版也在江南一带展现出繁荣图景。而在此以前,中国出版还只能被称作“精英出版”——为了保存文献或是仅在精英阶层流传。
在江南文脉论坛“诗词与江南”分论坛的下半场,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赵益教授从书籍史的研究视角,分享了对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出版的一些研究成果。赵益教授介绍,商业出版的出现也代表了某种社会转型,而这一现象在当时有且仅出现在江南地区。
16-18世纪,中国最主要的出版中心分别是南京、苏州、杭州、建阳。其中南京、苏州、杭州形成出版中心,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深厚,更重要的是江南地区在当时既是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图书消费市场。最典型的是南京,它在16世纪一跃成为最大的出版中心和图书集散中心,就是因为其身兼区域政治、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和江南地区最大市场的缘故。
“在当时,南京出版的书籍称得上‘奢侈品’,都印刷精美、内容高雅,套印本、彩色本、插图本……品类丰富、价格不菲。”赵益教授介绍。出版物涉及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通俗文学、科举用书、日用书、医书、宗教读物等类型。
“金陵纸贵”是从消费角度、市场需求角度的表述,是当时江南书籍出版市场繁荣的一个缩影。赵益教授也尝试从产业链的角度对江南印刷业进行观照——明代南京的印刷、出版、销售产业链十分完整:三山街及附近聚集了近百余家书坊,与邻近的印制票据的钞库、藏有《南藏》板片的大报恩寺,形成了一个“产业园区”。组稿、生产、装订、零售、批发、运输……整个行业内部出现了自成体系的完整分工。
有趣的是,“金陵纸贵”直接催生了盗版现象。曾经南宋时的出版重地建阳,在此时则因为各种因素而落后于江南三地。建阳的许多书坊经常往金陵、苏、杭三地寻求稿源,从而盗版盗印,以粗制滥造、价格低廉形成一种“奢侈品替代品”生产基地。
管中窥豹,书籍与出版行业仅仅是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江南文脉深厚绵长,出版盛世在江南的出现,绝非偶然。
荔枝新闻(记者/张明玮)
更多精彩报道请点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