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十年 改革再出发 | 产业发展铸就一座城的硬实力

2018年11月18日 15:11:58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复兴路151号。原无锡市机械工业局局长陈巨昌翻出珍藏的一张张老报纸,上面记录着无锡机械工业发展的每个“高光”时刻:

  1992年,无锡柴油机厂加入一汽集团,虽然当时存有争议,但是最终企业发展要紧跟市场的意识占据了主导,这才有了今日堪称行业内最强“动力”的一汽解放事业本部发动机事业部;

  1995年,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实现B股上市,获得了资本市场强有力的支持,完成一系列收购,迅速成为国内行业领导企业;

  透平叶片原是无锡柴油机厂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承担一批重大国家项目,成长为世界知名的叶片供应商……

  1978年以来,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红利,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无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把握全球技术变革以及产业链分工机遇,产业结构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书写出一篇产业进化的时代激荡之歌。

  百余年前,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在无锡发轫,奠定了无锡工商业发展的基础地位。用时间来为发展标注,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产业体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以乡镇工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在这片土地孕育发展,无锡形成了以机械、纺织、化工、冶金为代表的产业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接轨国际发展阶段,一批规模型、科技型、开放型企业脱颖而出,无锡产业布局、企业集群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苏南模式”的再创新;21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三年多来,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为引领,无锡产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35年前的一天,在荡上村当村支部书记的周耀庭收到了一纸调令:港下公社党委要他去接管处在危难之际的港下针织厂。周耀庭有些犹豫,但想到这个厂曾倾注过父亲周林森及上一代人的心血,决定走马上任。在他的努力下,针织厂进行了一场从小作坊向现代企业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更新旧设备、打破铁饭碗、带资入厂……在短缺经济时代产品好销的大环境下,企业产销迅猛增长,1987年,港下针织厂的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元。从周耀庭开始到周海江,不到四十年,“红豆”开枝散叶,成长为拥有12家子公司包含3家上市公司的现代集团企业,这是无锡产业故事中的一个动人章节。

  40年间,全市工业经济进行过大力调整和整顿,并在此基础上,在全市城市工业企业中推行以“搞活”为中心的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依托城市工业基础,掀起农村工业化浪潮,带动制造业迅猛发展,使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产业迅速壮大,纺织、轻工、电子等行业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市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举、高中低技术并存、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周晔珺,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大学毕业她就到了一棉工作,从一名基层技术员成长为企业的领路人,她说,“一棉从当初的中国民族工业典范,到现在的全球最大紧密纺纱生产基地,历史的年轮走过了99年,其中最为激荡的还是改革开放这40年。”

  周晔珺回忆了一段往事。上世纪90年代末,紧密纺纱技术在全球纺织领域刚刚问世,时任厂长李光明在一次上海纺机展览会上见到了德国公司用紧密纺技术生产出的棉纱样品,决意引进。但在交流中,对方表示只考虑整机输出,不考虑改造设备。面对高昂的投资成本,一棉无奈忍痛放弃。两年后,双方再次在展会相遇,这次李光明硬是把德国公司总裁拖到一棉实地考察,双方磨合半个月后,终于在德国公司帮助下改造出一台属于一棉自己的24锭紧密纺样机。第二台、第三台……紧密纺技术很快在一棉国产细纱机上全部嫁接成功,一棉一举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紧密纺生产厂家。

  最近几年,城市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需求更为强烈。无锡提出,必须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这期间,无锡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发展。2015年9月,与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匹配的首个产业政策《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出台;接着,《无锡市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无锡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无锡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配套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迅速跟进。

  成立于2002年的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6年的发展,从一家无锡本土民营小厂成长为国际最大的锂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近三年更是实现了翻番式的业绩增长。在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引领下,先导的快速晋级之路在无锡并不是个例。全市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占全省半数以上,均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第一;海澜集团成为我市首家千亿级企业。

  近40年不懈攀高的产业追求,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硬实力。近几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等先进制造业增速有所加快。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536.70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20.3%,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10.75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23.1%,占比较上年同期均呈现提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