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法医职业真实客观的描述,“法医秦明”的IP火了。然而鲜有人知,小说作者秦明曾经在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室实习,他的师父,也是小说中“飚哥”的原型,正是“全国公安优秀刑警”法医张飚。
带着艺术加工的色彩,小说中是这样描写“飚哥”的:“飚哥的外表一点儿不像他的名字那样彪悍,他是个瘦瘦的、帅帅的、文质彬彬的30多岁的男人。关于他有很多传说。”
记者见到“飚哥”本人的时候,觉得他斯文温和,平易近人,一点儿也看不出他年近五十。他不紧不慢的给我们介绍了1000多平的大型法医实验室,实验室里分区明确,物品井井有条,“这应该是全国公安系统中最大的法医病理实验室。”
不仅是面积最大,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前来学习交流的年轻法医人才,秦明就是其中之一。
现场小课堂
如何判断骨头是被人击打碎裂,还是自己摔的?
张飚警官现场给记者们讲了一节“法医知识”课,上图中这个头骨上的裂痕,如何判断是被人击打还是自己摔伤呢?
他当即用A4纸卷折好,举了两个小例子。如果是被人击打,“就像我们去折一只筷子,你们说是外面先断,还是内面先断?”
“外面先断!”
“对!所以被人击打的骨头,内侧先断。我们可以通过骨折进行损伤方式的判断。”
如果是摔伤,他又把纸折成桶装,挤压上下面,“就好像我们用力去压一个西瓜,你们说是哪里先裂?”
“两边先爆!”
“对!它们受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正是一次次深入浅出、毫无保留的传授,法医张飚带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年轻法医。2016年,“张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7年,“张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南京市公安局第一家市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小小膝盖骨,断案大帮手
张飚的重点研究课题是《中国汉族人髌骨性别差异和年龄变化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髌骨(俗称膝盖骨)来确定人的性别和年龄。为了完成这个课题,他和同事们前前后后整整花了10年的时间。
据了解,在法医检验中,一般用来确定死者性别和年龄的常用骨有颅骨、骨盆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侦办一些分尸案或爆炸案事件中,现场往往仅存下肢骨,缺少那些用来鉴别性别、年龄的常用骨,给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而这个课题正填补了国内的这一空白。
实验室里,张飚随意拿起一块髌骨,指着上面的红线告诉记者,我们首先测量骨头的高度、内外关节面的宽度和体积等指标,然后通过繁琐的公式计算来确定死者的性别,下一步再通过观察各个骨面上骨质的一些变化来判断死者的年龄。
这项科研课题先后在公安部、省厅获奖,在实战中也多次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
2017年3月28日,江苏省外地一废弃的鱼塘内发现有人体上、下肢共9块高度腐败的尸块,经当地初步判断,为一男性。尸块中未发现颅骨、胸骨、耻骨等法医人类学中常用的推断年龄的骨骼,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公安机关想到了张飚曾参与过的髌骨课题,于是向他请求支援,在指导当地技术人员进行一系列检查处理后,通过计算推断尸体的年龄约60岁,为划定死者身源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案件的很快突破发挥重要作用。
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法医检验室共有民警11人,警务辅助人员5人,这支队伍每年出动重大疑难现场勘验近100起;每年通过生物检材比中案件超2000起,累计侦破杀人积案40余起,在揭露、证实、打击犯罪和为诉讼提供证据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仅2018年以来,法医检验室共受理检验各类案件694起,其中尸体检验249具,伤情鉴定363起,骨龄鉴定13起,病理检验53起,硅藻检验16起,出具各类鉴定文书近700份,鉴定意见均准确无误,为各类案件办理提供了重要证据。全年法医室成员出庭作证3人次,参与省厅组织外地疑难案件研究9次,鉴定意见均准确无误,为各类案件办理提供了重要证据。
(来源:江苏交通广播网 编辑: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