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人|1978年,常州水稻育种专家羌涵孚参加了首次全国科学大会

2018年10月29日 11:19:40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事育种半个世纪,育成水稻品种20多个。一直鼓舞着羌涵孚的,是——

  40年前,一场盛会开启了中国“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口号传遍祖国大地。今天取得的科学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那次科学大会。

  当年,常州41岁的水稻育种专家羌涵孚参加了那次大会。科学的“春天”走过40年,他也见证了我国科学的日新月异,飞跃发展。

  40年前那个春天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40年了,再回忆当年的细节,很多都不太记得了。”81岁的羌涵孚老人谈起当年首次全国科学大会,平静的脸上泛起激动的神色。在他心目中,很多细节或许会随着时间变得模糊,但被重新燃起的科学精神却始终激荡人心。

  有几个细节,他仍能如数家珍。首先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就诞生在这次大会上,当时他备受鼓舞。

  还有就是郭沫若的书面讲话。“当年,郭沫若是中科院院长,他当年身体虚弱,已经住院,却对大会非常关心。”羌涵孚记得,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式上有一个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春天到来了。”他回忆说,郭沫若的讲话充满激情和诗人气质,很有感染力。

  科学的“春天”自此开启,此后40年,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羌涵孚从事的育种事业也取得骄人成绩。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他深有感触地表示,今天取得的科学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那次科学大会。

  而能够参加那次大会,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当年,参加那次大会的,全省只有几名科技工作者,我是其中之一,而且我还是唯一一位来自常州的科技工作者。”

  中学时代就有了用科技解决粮食问题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羌涵孚能够代表江苏和常州参加首次全国科学大会,与他一直坚持的科学精神和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关。

  就像一位了解羌涵孚的朋友所说的,常州是“鱼米之乡”,很多人知道常州武进大米好吃,但很多人不知道,好吃的大米背后是羌涵孚这样一批优秀的水稻育种专家的默默奉献。

  据羌涵孚介绍,他父母都是老师,受其影响,科技的种子从小就在他心中种下。“他们一直倡导科学救国,我很受启发。小的时候,我就想,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为什么粮食问题一直困扰我们。于是,我就有了用科技解决粮食问题的念头。”为此,早在中学时代,他就组织过“米丘林”生物小组,和同学们一起钻研水稻育种问题。

  1960年,23岁的羌涵孚担任他们村的大队农业技术员,开始走上水稻育种的道路。“要选育良种,必须有育种理论做支撑。”于是,他拿出几年的积蓄,自费来到南京农业大学向著名教授朱立宏求教,并借回了一套育种讲义。他一边学习讲义,一边开展水稻杂交实验,终于掌握了水稻的性状遗传规律,为育种实践打下基础。

  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育种成功引起轰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种植的水稻是从日本引进的粳稻品种“农垦58”。这种水稻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轻易足穗,但容易倒伏。羌涵孚独辟蹊径,决定走“矮杆大穗”的路子。经过5年育种,他终于培育成功矮杆偏大穗型水稻品种“武粳1号”,其产量超过“农垦58”。“这个品种容易栽培,种到哪里,丰收到哪里,受到农民们的喜爱。”

  “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地方的科研工作几乎停顿。但羌涵孚没有停,仍默默在科研阵地耕耘。

  几年以后,他在一次全省水稻会议上捧出最新研究成果——“武复粳1号”。该品种产量比“武粳1号”更高,增产潜力更大,因而轰动育种界,很快在苏南、安徽、浙江、上海等地不推自广,累计种植800多万亩,增产数亿公斤。

  潜心研究,不怕艰辛,他培育出糯稻新品种

  1974年,已经小有名气的羌涵孚被调到了当时的武进县稻麦育种场,专职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从此,他的干劲更大了。

  糯稻是水稻家族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因口感软糯受到人们的喜爱。羌涵孚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糯稻的产量很低,亩产仅200公斤左右,不及粳稻的一半。

  为了获得高产糯稻品种,羌涵孚广泛收集资料,并进行了数百次糯稻杂交,反复筛选后,最终育成新一代糯稻品种——“复虹糯”,产量接近粳稻水平,成为江苏省首批通过审定的糯稻品种。这期间,他培育的“复虹30”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武进及周边地区单季稻主要品种。

  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保存多年的香稻资源性状引入糯稻展开研究,育成新香糯,米质超过当时所有糯米。消息传开,各地纷纷引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首次科学大会的召开给了羌涵孚很大鼓舞,于是,他把育种目标瞄准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个偶然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当时的缅甸总理来我国访问,并把他们的“国宝”缅甸黑米赠给了我国政府,称这种米有补血滋肾的功能。

  他马上来了灵感,决定把这种黑米和自己的香稻杂交,培育成香血糯。他的想法得到上级大力支持,最终,经过5年的艰辛培育,香血糯育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培育的香稻走出国门,受到国外客户的喜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羌涵孚发现,当时的水稻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品质和口感却不是太理想。于是,他开始把育种目标转到提升品质上来。

  经过几年的辛勤培育,他终于取得成果。他选育的“香玉1号”粳稻外观光洁,且软黏适中,清香扑鼻,口感甚佳。

  当时,日本专家来华交流,也带来了他们的优质米,但都不能和“香玉1号”媲美。这样,粳米“香玉1号”和香血糯、香糯形成了羌涵孚的第一个香糯系列。

  后来,羌涵孚为了打开国外市场,又培育出了适合国外人口味的香珍珠、长香糯、长香血糯系列,成为他的第二个香稻系列,深受国外客户的喜爱。

  半个世纪,20多个新品种,是他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羌涵孚一直称自己是农民,他最喜欢的是在田间培育新的水稻品种。六七十岁退休年纪,他还仍旧坚持在育种第一线。2004年,他育成“武粳15”,被江苏省确定为沿江及苏南地区主要水稻推广品种,之后又被农业部定为超高产品种并示范推广。

  这两年,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他才开始在家歇息。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最牵挂的仍旧是育种。

  据统计,羌涵孚从事育种半个世纪,育成水稻品种20多个,其中定审品种(品种审定,是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或生产试种表现,对照品种审定标准,对新育成或引进品种进行评审,从而确定其生产价值及适宜推广的范围)十多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亿多亩。

  199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2年,他被常州市政府重奖。

  羌涵孚说,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那些水稻新品种。他的那些成果,就是对科学精神最好的诠释。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