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岁月如歌,手表“转”动的昔日芳华

2018年10月25日 15:36:58 | 来源:京江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现在想知道时间,不戴手表的人大多会拿起手机看一看,手机、IPAD、电脑,各种数码产品都具备计时功能。但在40年前,闹钟、手表可是计时的绝对主力,拥有一块手表更是无数人的梦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手表作为“三转一响”的标配之一,可以称得上是奢侈等级的物件。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BB机、手机等带有计时功能的数码产品普及,手表逐渐退出生活必需品的行列。数十年来,手表作为计时工具的角色逐渐淡薄,形象修饰成分则逐渐得到强化。

  一块小小的手表,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当年他是生产队唯一的“表哥”

  市民王礼刚至今仍保持着戴手表的习惯,他手上的一块彩色表盘的日本品牌双狮表,已经戴了20多年。出生于1952年的王礼刚,说起一生中先后购买三块手表的经历,记忆犹新。

王礼刚和他珍藏多年的手表 马彦如 摄

  1969年,王礼刚下放苏北射阳临海农场,1974年迁到镇江市丹徒横山凹附近的一家生产队插队做会计。据他回忆,当时整个生产队没有一户人家有手表,生产队长为了掌握社员上、下工的时间,只能把自己家的小闹钟拴在裤腰上。生产队打谷场边的大树上挂着一块铁片,生产队长通过敲响铁片通知社员上、下工。

  1975年年底,生产队分红,除去口粮和柴草费,王礼刚分到40元钱。按每10分工为一个劳动日,每个劳动日在当年只有2角钱收入。“40元拿到手,感觉自己像个暴发户。”王礼刚解释说:“能拿到钱说明我是余粮户,还有许多农民家庭是缺粮户,年底不仅分不到钱,还倒欠。”

  那个年代穿皮鞋戴手表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20多岁的王礼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也想追求时髦。他通过南京的亲戚帮忙,买了一块价值26元的南京产紫金山牌手表。严格的说,这还是一块二手表,转让的主人戴了几个月,以原价卖给了王礼刚,“手表需要凭票购买,有钱也买不到。”

  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还能戴上手表,不亚于现在开上豪车。毫无疑问,王礼刚成了生产队唯一一个拥有手表的人,不仅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社员还常向他询问时间。下雨天,热天流汗,他都会用手帕把手表小心地包好放在衣袋里,生怕雨水汗水渗进表内。打谷脱粒时,不怕灰尘伤害自己,却担心伤表,他也会收藏好。

  1979年,王礼刚办了病退手续回到镇江,分在镇江簰筏公司工作。戴了几年紫金山表后,由于该表质量较差,王礼刚萌生了换表的念头。有了工作,经济情况相对好转,加上进入上世纪80年代,票证逐渐取消,只要有钱就能买表了。

21151540255159990

71621540255159974

  王礼刚珍藏多年的手表

  王礼刚的第二块表购买于1982年,“红旗牌手表,90元钱。”他记得是在位于大市口商业城的前身——市中百二店的钟表柜上购买的。“进入上世纪80年代,手表已经不稀奇了,大部分成年人都会拥有一块表。”

  上世纪90年代,日本表进入中国市场,王礼刚又心动了。他在当时的镇江火车站商场,花200多元购买了一块日本双狮牌全自动带日历的机械表,从此再也没换过表。“走时准确,式样也没过时,感觉没必要再换表了。”

  修表师傅细数那些年流行过的手表

  在镇江市区中山东路开着一家钟表维修店的施强,祖孙三代都跟钟表打交道。谈起镇江人这几十年来戴手表的历史,他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镇江人佩戴沪产品牌手表的较多,能买块上海牌手表就算是家里办了件大件物品。”

  施强回忆道,当时的上海牌7120型、海鸥、东风、钻石表等,价格是120元左右,都可以算是国产高档品牌表,需要凭票才能买,普通百姓很难买到。同时期的进口品牌,以瑞士品牌为主,大众品牌有英纳格、梅花等,中档品牌有大罗马、小罗马等,高档品牌有欧米茄、浪琴等,还有一些小众品牌波浪多、铁达士等,基本上以高端人士佩戴为主,价格都在200元至500元左右。

93611540255159974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日本表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时的机械表有双狮、西铁城、精工,大都是自动表。双狮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表,开始大约90多元一块,后来款式更豪华,涨到200多元一块。西铁城随之紧跟进入,普通款的约120元,豪华款的大约300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的石英表也进入中国市场,“石英表走时准确,不需要保养,且价格又不高,深受国人喜爱。”施强说,石英表的进入不仅对国内机械表生产厂造成影响,同样给瑞士机械表造成影响。上世纪90年代,国产表渐渐被进口表取代。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手表行业遭遇了行业上的冷冬。随着手机的普及,对整个手表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戴表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据施强观察,“那时很少看到有年轻人戴表。”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瑞士的斯沃琪集团整合了很多品牌,让机械表重新打开市场。“如今的手表功能增加了,结构越来越复杂,用的材料越来越高档,走时更精确,款式更丰富。”说起手表业的发展史,施强头头是道。

  如今佩戴名表成了形象“加分项”

  记者观察了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戴手表和不戴手表的人数几乎各半。

  70后陆先生从不戴手表,他认为,戴手表麻烦,有手机看时间就行了。“手表作为功能单一的计时工具,完全可以淘汰了。”陆先生说:“过去买过手表,很多年不戴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了第一台BB机后,他就没再戴过表。同样从不戴表的90后周小姐说:“看时间的工具太多了,没必要买手表,花钱买表,不如买手机。”

  然而,对喜欢戴表的田女士来说,戴上这个作为记录和提醒人们时间的工具,“你不觉得能够亲眼看着时间的流逝,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吗?”同样,对她来说,手表还是个非常好的装饰品,“一块好的手表可以成为着装的亮点,也可衬托出一个人的内涵品位。”每天她会根据心情服装场合搭配不同式样的手表,“光着手腕不戴手表出门,我感觉就像没穿衣服一样。”

  田女士拥有数十块手表,每一块她都能说出当时的经历,每一块表对她来说都是一个故事,都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她人生的第一块表是一块石英表,“方形全黑,45元钱,我爸给我在中百一店买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上刚有石英表,这块表让田女士在同学中炫了很久。后来父亲又给她在广州买了一块大红硅胶表带的电子表,液晶显字,这块表同样让她在同学中出足风头。

  田女士喜爱戴表更多的是受父亲影响,“这也是一种传承。我们家祖孙三代都喜欢戴表,我儿子小小年纪已经有好几块手表了。”她还记得父亲送过一块镀金的天王表给母亲,“母亲非常珍惜,可惜后来遗失了,让她伤心了很久。”

  在田女士看来,表不一定要名牌,款式和品位更重要,“你能从一个人戴的手表上看出他的品位。”她说:“你不能想象一个老克勒,西装笔挺,抽着烟斗,却不戴手表,拿着手机看时间吧?”

  手表的装饰功能增强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喜欢佩戴手表,而对于成功人士,佩戴名表往往成为身份的象征。(马彦如)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