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民营企业为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攻克了最后一道难关,总经理被授予特等功

2018年10月24日 16:57:24 | 来源:常报全媒体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常州市经开区有一家民营企业,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这家企业名叫常州市佳路福路桥工程有限公司。24日,记者在经开区遥观镇见到了公司总经理金剑波。

  金剑波48岁,面色黝黑,戴着眼镜,显得斯斯文文。他是遥观镇洪庄人,毕业于常州工学院,2010年创办了常州市佳路福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正是他和手下40多名工人,凭借着手中过硬的无缝伸缩缝施工工艺,为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攻克了最后一道难关。金剑波本人则被授予特等功。

  伸缩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施工缝方向的适当部位设置的一条构造缝。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中,共有96条长12米,宽0.5米的无缝伸缩缝,由金剑波和手下工人施工完成。其中,仅在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中,就有68根无缝伸缩缝。


网络配图

  金剑波介绍,无缝伸缩缝有别于普通桥梁伸缩缝,它不仅可以很好的提高行车的舒适性,而且在摊装完成后短时间内可以迅速通车。因工作关系,金剑波于2005年左右开始接触无缝伸缩缝施工工艺,在实际施工中不断对该技术进行熟练掌握,曾使用该施工工艺对常州市龙城大道隧道、辽河路隧道进行施工应用,在业内享有很高知名度。

  去年7月9日,经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方面介绍,中交公司总工程师兼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来到常州,与金剑波的团队进行接触,并实地考察无缝伸缩缝施工工艺。当时,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正准备进行无缝伸缩缝工程招标,经反复评审和讨论,最终常州市佳路福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中标。

  “这项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极高。”金剑波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无缝伸缩缝的使用规模是国内单个工程用量最大的,经过多方专家探讨,项目参考了国外最高标准以及国内沥青路面施工标准,配合总部制定出了详细缜密的施工规范要求,这也是国内第一份无缝伸缩缝的施工规范。

  施工技术要求高到什么程度?金剑波介绍,在每一条无缝伸缩缝涂抹密封胶之前,质检人员要拿着水平尺一个平面一个平面去量,趁着摊铺表面温度还没降下,迅速对不平整的位置进行处理,把无缝伸缩缝与沥青路面的高差严格控制在1毫米之内。在所有的无缝伸缩缝安装过程中,工区在安装过程中安排专人使用吸尘器对槽内灰尘进行清理,确保达到了槽内无尘的最高标准后再进行摊装操作。而在英国,槽内灰尘的控制普遍在3%左右。

  除了要求高,施工时间也非常紧。按照金剑波的预定计划,施工时间需要12-15名工人使用2台设备连续施工45-50天,每天铺设40米左右的无缝伸缩缝。但是,金剑波和工人们实际进场开始施工已是12月4日,距离今年1月1日大桥全线亮灯不到一个月。为此,金剑波调动了40余名公司工人,24小时两班倒,并将设备加增至6台。在工期紧张时,金剑波曾连续3天没有合眼,大部分时间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最终,项目在12月28日成功完工。项目结束后,块头本不大的金剑波回家一称体重,轻了足足10斤。

  常州人的高质量施工工艺,得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指挥部的高度肯定。金剑波被授予项目“第四战役”劳动竞赛个人特等功。工程总指挥林鸣握着他的手,称在无缝伸缩缝施工领域,常州公司已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

  金剑波的爱人钱英姿介绍,丈夫赶赴珠海前,恰逢老父去世;在大桥施工前后2个月期间,和家里通电话仅寥寥数次,一心都扑在工程上。在金剑波的朋友圈里,还留有大桥在朝阳下的照片,他配文:“天道酬勤,只要肯付出,一切皆有可能。”
  (来源:常报全媒体;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