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高铁事业呕心沥血 这位泰州人想把全景空铁应用到家乡

2018年10月24日 21:09:52 | 来源:泰州微视听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让百姓坐上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的列车,是中科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毕生的追求。作为中国轨道交通技术的领军人物,土生土长的靖江人,他助推了我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和高铁的发展。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和铁路结缘,家乡泰州在他的心中又是怎样的一种牵挂呢?

  19638月,翟婉明出生在靖江农村,姊妹三个,他排行老二。贫苦的年代,当地有一种叫元麦的植物,磨成粉,佐入少许米粒,这便是许多人家的一日三餐。

  一次绕道 奠定一生理想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翟婉明放弃小学代课老师的工作,坚定了考大学的目标。1981年,他考入西南交通大学。18岁的翟婉明向着未来进发,可当时由于宝成铁路塌方,去往成都的路线只能绕道上海,借道昆明,再到峨眉,行程就耽搁了下来。

  身上仅有的10块钱,一下子用去大半,翟婉明有些心慌。无奈,他只能忍着饥饿,靠点干粮度日。在运力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年代,列车车厢内拥挤不堪,原本50小时的路程走了三天四夜。看到此情此景,翟婉明在心里对未来已经有了打算。

  西南交通大学的优势专业便是轨道交通,而翟婉明本科所在的机械系与此密不可分。19859月,国家开始施行免试研究生的推荐制度,翟婉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推免,攻读西南交大硕士研究生,主攻机车车辆传热学。由于成绩优异,仅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他成为西南交大历史上,第一位提前毕业的研究生,并留校在机械工程系任教。

  理论创新助推中国铁路提速和高铁发展

  学术上的成就并没有让翟婉明停止前进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初,他读博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构想。而当时的学界,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两者是作为不同的方面,单独研究的。

  和主流的研究方向背道而驰,各方的质疑可想而知。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翟婉明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计算和梳理数据。当时的一个数值出现了错误,几乎花费他数月的时间,进行论证。

  最终,翟婉明的想法形成一整套理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之后,他又将理论的外延扩展到跨江、跨河铁路方面,著有《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与工程应用》。凭借这些理论成果,我国铁路先后迎来六次大提速,也助推了高铁的发展。

  速度快,更要安全。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但如何维护,前人和国外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鉴。因此,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铁路维护标准是翟婉明等专家的任务。另外,我国已经确定了时速400km高速动车组和时速600km高速磁悬浮列车的研制任务,翟婉明便是专家组成员之一。

  家乡泰州 生我养我的地方

  四川到江苏,数千公里的距离,即便如此,工作再忙,翟婉明每年都会回家乡,走走看看。老家门前的一条大河,夏日午后的蝉鸣,都是他美好的回忆。

  今年,2018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发布了我国第二代空铁产品——全景空铁。作为总设计师的翟婉明说,新能源空铁是一种以锂电池驱动的悬挂式单轨交通。作为现代新型交通工具,未来它将在城乡与城际之间的立体交通对接、中心城市交通枢纽一体化衔接、热点旅游景区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当然,翟婉明也希望这项新技术能够在家乡实现应用。

  (来源:泰州微视听 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