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娥:与南京城墙结缘30年 城墙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2018年09月28日 17:39:50 | 来源:扬子晚报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图片

  回首过去的30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朱明娥研究员感慨万千。她告诉记者:“我和城墙冥冥之中仿佛有种不解之缘牵引着,城墙对于我始终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30多年来,她将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南京城墙的保护与管理事业,韶华流逝依然矢志不渝。

  “湘妹子”倾心南京城墙:“南京城墙对于我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朱明娥来自湖南,1985年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进入南京市文博系统工作。其实在大学求学时,朱明娥就已经与南京城墙结缘了。“我这个人比较宅,周末也不愿意出去玩。但是就莫名地喜欢城墙,一旦出门就必定要去城墙那边走一走。”朱明娥回忆道,当时她有个湖南老乡,每隔一两个星期两人就相约沿着解放门登上城墙游览。“当时城墙顶面杂树丛生,只能沿着被人踩踏出的曲折小径前行,行走极不方便,但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年轻的她在面对古老的城墙时,感受到了“一种沧桑和厚重的历史感”,这种感觉深深地吸引了她。“当时就觉得非常奇妙。”

  对于文物、古迹这类东西,多数年轻女孩可能并不会产生什么兴趣,但当时的朱明娥却乐此不疲,她在文博行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她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即倾心与城墙相关的工作,现在不仅完全没有厌倦和审美疲劳,而且“越研究它、了解它,就越喜欢它、越感兴趣。真的是这样”。她说,以前都是泛泛的研究城墙历史,从宏观的方面研究;后来专门研究城墙砖文,每块砖的字体、内容以及书写形式都是研究对象。“南京城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朱明娥感慨道。

图片

  筚路蓝缕的调研征集之路:“一心想把事情做好,完全没想过危险”

  1995年,朱明娥刚刚来到筹建中的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时,馆里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各个文博单位中抽调过来的。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现在的辉煌,朱明娥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90年代时,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只有二十几个平方米,连办公室都算不上。”朱明娥回忆道。当时很多城墙砖散落民间,我们到处征集。在实地考察城墙时,由于没有登城口,上上下下十分不便,不仅如此,还常常冒着风险。朱明娥回忆在小桃园一段城墙调研时说:“那段城墙墙体鼓胀开裂严重,非常危险,老百姓根本不敢走近。”身为城墙保护管理者却顾虑不了这么多,再危险也要去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为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在调查城墙上保存的碑刻时,有的碑刻位置很高,工作人员不得不架起梯子,朱明娥和同事爬上梯子把字拓下来,作为资料保存。当时用的梯子、扶手架,都是工人维修城墙使用的,比较简陋。人爬上去摇摇晃晃的,也没有安全保护措施。朱明娥感慨说: “当时一心想把事情做好,根本没想过危险。”

  “在户外征集到城砖之类的文物后,我们女同胞们都要参与城砖的搬运工作,城砖很沉,平均一块有40斤重,我们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个人抬。所有文物都要经过拍照、测量、登记才能正式入库。”工作虽辛苦,但毫无怨言,她说:“自己不去亲手抚摸、调研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就不会有之后的研究成果。这份工作符合我的兴趣,只要能满足这一点,再苦再累也值得。”

图片

  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过去,展望申遗

  回顾近年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取得的成就,朱明娥显得自豪。在该中心的主持下,凝聚自己30年心血的《铭文天下》于2016年出版,先后斩获四项大奖。据介绍,这本书填补了南京城垣史研究的空白,从一块城砖的视角解读南京城墙历史,挖掘城墙背后的故事。而朱明娥撰写的《旷世城垣一一南京明城墙》一书也于2018年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朱明娥介绍,从2006年到2012年,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两次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也完成了编制工作,南京城墙力争在2020年正式跻身世界遗产行列。

  目前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与城墙申遗和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建设息息相关,包括文物征集、展览、展示、研究、宣传等等。“申遗和新馆建设需要大量的文物和资料支撑,因此文物的收藏、保管和研究都是申遗和新馆建设的重中之重。”她说。

  除了学界的努力,朱明娥还呼吁大众为明城墙的申遗做出力所能及的工作。“明城墙是大家的,并不是主管部门或者某个单位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它、爱护它。”群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明城墙,或者积极了解城墙相关的知识,发现了与城砖有关的信息可以联系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这些都是大众助力城墙申遗和新馆建设的手段。

图片

  快问快答:

  Y=记者

  Z=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博研究员朱明娥

  Y;您平时是如何度过休闲时间的呢?

  Z:我不是很喜欢热闹,遇到五一、十一长假的时候,全家就一起走城墙,也是调研的机会。因为休闲的方式和工作也是息息相关的,在休闲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资料。清凉门段城墙有许多“工”字纹和“钱币”纹砖,这些都是在平时休闲过程中发现的。

  Y:您在求学期间有什么令人难忘的人或者事呢?

  Z:我在学校的时候,受了南京大学历史系蒋赞初教授和现在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的教诲和帮助,蒋教授带领专家学者们考察朱然墓时,我跟着前往学习。龚良院长当时是我们南大历史系85级的辅导员,对我们非常关心和爱护,本科期间我们跟着他学习。他俩都是江南人,说话语气、方式都很温柔,他们做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诸多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Y:您认为专注一项事业需要什么呢?

  Z:与兴趣爱好相结合。有了兴趣就不会过于计较其他东西。以我为例,别人看到城砖可能毫无感觉,认为只是普通的砖头,但我看了就会想到它的背后有故事。因为感兴趣,我在平时就拍摄了几千张城墙砖的铭文照片。越深入研究,就越会发现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依然很多。

  Y:在研究城墙砖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儿吗?

  Z:明太祖朱元璋对城墙砖的质地要求很高,设置了层层包干的生产责任制,但对于城砖铭文内容和形式就没有那么讲究了,比如有些城块砖的铭文为“福东海、寿南山”、“万万年”、“寿”等字样,这些砖文被称之为吉语砖,是制砖工人表达的一种祝愿和祈福。

  Y:在休假期间是你们一家人一起游玩城墙吗?

  Z:是的,我先生以前是学考古的,对历史和文物非常感兴趣,他从事出版工作,并一直致力于南京地方史的研究,写了很多有关南京的书,成果丰硕。我儿子小时候我们就经常带他上城墙游玩,可以说,城墙是伴随他成长的。他现在在国外工作,拿到的第一月薪水就在国外买了一台无人机,探亲回家的第二天,就跑到中华门瓮城和台城拍摄,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图片,我写文章都会用到。可以说,我们一家人都与城墙有不解之缘。

  (来源:扬子晚报网;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