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喜看新农村丰收景

2018年09月24日 08:14:38 | 来源:无锡新传媒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燕将明月去,秋向此时分”,昨日“秋分”接棒“白露”,也是中国第一个农民的丰收节。农业是国之根本,五谷丰登寄寓着人们对农业丰收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在这样一个喜庆丰收的节日,记者分多路深入锡城乡间田头,喜看新农村丰收景。

   锡山区“90后”海归引种百香果 

   中秋小长假第二天,锡山区锡北镇斗山白茶园内,朱一鸣正忙着采摘百香果:“供不应求!”眼下,这里的百香果种植基地首期40亩百香果已批量上市。百香果是热带水果,此前无锡还没有大规模种植的先例。朱一鸣希望“能用海外留学的经验,尝试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90后”、“海归”、“农四代”,这位年轻的农民身上有着诸多“标签”,五年前,朱一鸣从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归来后,接手了父亲经营多年的白茶园。由于曾有一段在英国立顿红茶公司的工作经历,回国后他对茶园的经营更多了一份国际视野。去年,朱一鸣尝试育苗,今年5月正式种植百香果。 

   梅雨季和前不久的台风稍稍影响到了产量,好在经过精心种植培育后,百香果首期引种成功。据了解,斗山70亩的百香果种植基地,黄金百香果占到50亩,紫色百香果占到20亩。“紫色果一颗市场价5元,黄金果10元一颗,一亩地产量能达到六七万元。”朱一鸣说。由于无锡及周边城市没有大规模种植百香果的农户,因此这里的百香果也显“珍贵”,网上商城、上门采摘、企业订购、果饮店等不愁销路。“后期打算进行深加工,做成百香果酒等。” 

   惠山区阳山“渔稻”农的科技致富经 

   昨天清晨,随着“渔稻”农陈志健一声哨响,几张大网迅速撒向阳山住基村现代水产园中一大片开阔的水稻田。不一会功夫,一网网活蹦乱跳的彩虹鲷便被打捞上岸。“再过一个多月水稻也要开镰啦!”陈志健说,之前他从中国科学水产研究院引进了鱼稻混养新模式,形成天然食物链,不用化肥农药,一斤大米卖到20多元,依然受到市场青睐。 

   鱼虾日常在水稻田里畅游,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而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又为鱼虾提供食物。陈志健推行鱼稻混养的100多亩水田里养殖着太湖青虾、小龙虾、彩虹鲷和沙塘鳢这4种鱼虾。 

   眼下稻田里种植的主要是“南梗46号”和高秆稻,“前者产量较高,亩产可达到1000斤,后者善于抗风,不过亩产只有300-500斤”。令陈志健乐呵的是,开镰后可收获2万斤大米,加上鱼虾,亩均利润可接近1万元,远高于传统水产养殖3000元/亩的利润。 

   40多岁的陈志健,有别于传统农民,喜爱思考新技术与农业的结合。稻田旁,有一个控制室,电脑屏幕上水质酸碱度、温度、溶氧量等数据一应俱全,“从前农民巡塘很辛苦,一不留心可能会血本无归。现在好了,物联网帮我们一屏搞定。” 

   滨湖区水质改善让渔民获生态红利 

   昨日下午2时左右,渔民朱岳明家的高踏网第18天在太湖里收网。10多名渔工卖力地将高踏网用力往上拉,“嗨哟”“嗨哟”声在湖面上响起。数不清的梅鲚鱼、白虾、白鱼、银鱼在网中活蹦乱跳,不时还有硕大的鲢鱼、螺蛳青跃出水面。 

   “这网约有3万斤的收获。”一辈子和鱼打交道的朱岳明一眼就估了个大概。他一边拉网一边说,9月6日刚开捕那几天,自家单网捕捞量有八九万斤呐,到本月底高端网捕鱼结束,估摸着今年的捕捞量要比去年增加10%。从品种上看,今年梅鲚鱼、白鲢、花鲢比较多,银鱼、白鱼与去年差不多,白虾略少点。问起收成,老朱毫不掩饰喜悦之情,“去年捕捞收入7万元,今年肯定要增加,25天的捕捞有望超10万元啊!” 

   经验丰富的朱岳明直言,渔民丰不丰收,主要看太湖水质。他夸赞道,这些年来太湖水环境治理、渔政执法监督、鱼苗放流等生态保护举措落实有力,有效改善了太湖水质。他说,从新闻和其他宣传途径知道,今年省市部门在太湖投放鲢鱼、鳙鱼5吨,夏花鱼苗500万尾,保护了太湖渔业资源,为今秋太湖捕捞丰收、渔民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让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新吴区生态农场“绿色”水稻丰收在望 

   鸿山街道梁鸿生态农场紧靠梁鸿湿地公园,放眼望去,一束束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中弥漫稻粒淡淡的清香,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农场负责人邹介荣正在稻田里察看水稻生长情况,喜色洋溢在脸上,“水稻的颗粒越来越饱满了,今年天气总体不错,预计又是一个丰收年,到了10月中下旬水稻就可以收割了”。 

   邹介荣说,农场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并实施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记者在田间看到,除了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外,田里分布着病虫害自动检测仪,这种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仪器,不但能监测预报病虫害情况,还能检测空气的湿度、温度、污染度等,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邹介荣介绍,在500亩地的农场里,为了保持水稻和土壤的品质,生态农场采用轮作模式,一年种一季水稻和一季红花草,红花草开花后就辗碎在地里化作肥料。 

   采用绿色技术种植的水稻,原来每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后来逐渐提高到五六百斤,预计今年亩产可达八百斤,虽然还是比采用普通方法种植的水稻产量低,但每斤售价可达10元,为普通水稻的四五倍,依然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江阴华西粮农:稻花香里说丰年 

   “去年的亩产是900斤,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000斤,像特级米每斤的价格预计要超20元。”在华西都市米业高品质稻米生产基地,望着一望无垠的2000亩水稻田,今年27岁的崔京斌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个小长假,全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华西举办,平时负责大米加工工作的崔京斌还要负责参观接待工作,他坦言自己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辛勤的努力有了回报,同时也迎来了广大消费者的检验,内心非常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此前,华西选派了7位大学毕业生赴日本学习种植技术,以工匠精神将粮食种植的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进行到底,被称为“七君子”,崔京斌便是其中之一,“我们会在每个重要节点飞往日本,照着老师清水丰之的水稻种植技术,回来自己摸索着做。”田间地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华西大米这块牌子越来越响,他们还摘得了首届“江苏好大米”金奖。37岁的梅振华是这个7人小团队的负责人,他向记者透露:“现在是品牌培育期,今后会走出去,先在苏南扩大种植面积,预计5年之后会见效”。 

   丰收节上,华西还成立了张洪程院士(华西)工作站和江阴华西现代农业研究院。“我们还与省农科院专家王才林博士合作,将19个高品质水稻新品种的繁育工作放在华西水稻基地进行,计划用3年时间,研发出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高品质水稻新品种华西1号。”“七君子”坚信,能得到这么多专家的支持,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华西大米的品质必将越来越好。 

   宜兴匠心葡萄“不愁嫁” 

   拿下套袋、查看品相、用剪刀剪下挂在枝头的葡萄……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宜兴颖丰果园工人王梅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果园十多年了,田头的葡萄长得可是一年比一年好,你看这串红得多漂亮,那都是老板管理有方。”王梅仙竖起手里的大拇指。 

   王梅仙口中的老板名叫张涛,宜兴有名的“葡萄大王”,他对丰收的理解有些不同。“丰收对于我来说不是增产多少,而是产品品质提升多少,只有品质佳才能赢得大市场,才会有好丰收。”张涛笑言,“今年虽未扩产,但效益预计可增长近10%。”从每年7月到10月,颖丰果园陆续有近10个品种上市,凭借独特的品质,这里的葡萄“不愁嫁”。 

   对待葡萄,张涛有一颗“匠心”。他在果园里有一片试验田,里面有50多个葡萄品种,平日里,但凡听得到各大专院校出了新品种,张涛都要拿来尝试,做研究。从冒芽开始一直培育观察到腐败,施肥、浇水、嫁接、疏果到套袋,要不断地试。就拿疏果来说,张涛反复试验过发现,一串葡萄的重量最好控制在1斤半以下,一般是1斤3两左右,这就要根据不同品种的果型大小控制挂果量,力求一串葡萄果实大小平均。

   (来源:无锡新传媒;编辑/黄河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