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结婚要请老木匠做“26只脚” 如今年轻人将木艺玩成潮流

2018年09月24日 09:36:00 | 来源:金陵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个世纪60年代,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结婚需要:“上的确,下的确,房中要有26只脚。”“上的确,下的确”指的是穿当时很难买的“的确良”的衬衫、裤子。“26只脚”便指床、办公桌、茶几和靠背凳等大件。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习得一门木工手艺在那个年代十分吃香。东家邀西家请,手艺出众的老师傅手下甚至带着好几个徒弟。辉煌过去,机械化加工打乱了老师傅们的制作步骤,手工制作式微。新旧交替中,木工各自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

  老木匠说:老祖宗传的技术,做家具不靠钉子

  在力的作用下,清脆的金属遇上闷声的木料发出的声音震荡在整个村庄上空。

  刨声缓缓、木屑飞舞中,板桥镇永安社区的姚应全至今已做了35年木活。从18岁的青年至53岁的中年,超长工龄已让别人唤他一声“老师傅”。

  姚应全这么多年只做传统红木家具,不用一个钉子,只靠榫卯。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只准用榫卯。老祖宗的手艺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不然也不会传到我们的手上。”初入姚应全的作坊,里面层层叠叠地堆放了半人高的家具部件。无一例外,它们的连接只靠榫卯。单是榫卯的制作从今年5月开始至8月结束,而这只是完成制作红木家具各环节中的一部分。

  从入行拜师学做明清红木家具至今,光经他手的木椅便达2000张。

  “我从小就做普通木匠,后来进入上海国营性质的家具厂做学徒。做古典红木家具如果没有木工基础会很难。”

  一张椅子往那一放,明眼人立刻觉得做工的人是否是把好手。姚师傅从上海来到南京定居至今也是这个缘由,来南京做工,手艺被一位夫子庙开店的老板相中便留在南京,这一待便是15年。

  削刨、凿眼、开榫……榫卯的交合处必须做到严丝合缝,手艺人的水平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可看清。按他的话来说:“毫米对这门手艺来讲都算误差。做得好的椅子,用个大半辈子还能纹丝不动。”

  木料值千金,一身手艺要对得起800年树龄

  “一身的手艺要对得起用的木料。”

  在交谈中,姚师傅纠正了记者头脑中的错误观念:红木只是统称,其下有黑酸枝木、缅甸花梨木、红酸枝木、黄花梨木、小叶紫檀等等类别。


做家具的木料

  在作坊的角落放了近4吨的木料,姚师傅说这里主要是黑酸枝、缅甸花梨木、红酸枝木这三种木材。据姚师傅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些材质的家具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姚师傅告诉记者:“年轻人是不太喜欢红木家具的。第一个是价钱过于昂贵,第二是年轻人的审美比老一辈人更加丰富。我认识的爱订购红木家具的人多是50岁以上年龄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市面上的红木家具渐渐走俏,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原木料的价格飞速地提高。

  “2003年,酸枝木8500元一吨,现在已经9万元一吨。04年的黑酸枝木的木料只有9000元一吨,2018年已经达到了2万多元一吨。”姚师傅抚着看似毫不起眼的木料对着记者说出了上述两个数据,“另一层原因就是这些木料过于稀有,长成一棵可以制作家具的原木需要800年的生长周期。一些过于稀有的木材比如小叶紫檀国际已经禁止销售,海南黄花梨已经达到了需要按克卖的地步。”

  “做不好手艺怎么对得起这800年的树龄?”姚师傅身边跟随的老工具见证了他手中一件件家具的诞生,“老工具只能在老木料上面用,一切都要按老规矩来。”

  平板锉、耪刨子、马尾锉、角尺、凿子、刮铁……大大小小的工具排成排,家具款式不同,所需的工具自然不一样。


木工工具

  姚师傅的工坊中放了几台锯料机,他调侃自己也算是半机械化生产了,但除了刨料、锯料其他皆是按照老师傅教导的进行。

  画图、设计、比对尺寸、放料、制作榫卯、打磨、组装……

  姚师傅认为机械化确实是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在消耗木料的价值:“手工做出来的比机械化更加精细、精美。”

  现实要比姚师傅想象得更加残酷——他手中的手艺后继无人了。

  “这门手艺其实并不能养活我们,别人都这么评价我们:‘捧着金饭碗去讨饭’。意思是这个家具的确很好看、值钱,但是你卖不出去,吃饭都成问题。由于是手工活,价格要比机械化生产的高二分之一。”姚师傅除了在自己的作坊中做家具之外,也会外出打工。

  会做这门手艺的手艺人已不断减少,姚师傅曾打算让自己的儿子跟着他学习,但儿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他的提议并想要离开这个老行当。

  年轻人:将木艺玩成潮流生活方式

  在姚应全坚守本心用老手艺制作最能代表中国的古典红木家具时,另一个最能体现现代化情趣的木工手艺出现了——木工坊。

  不知不觉间,木工坊已成为安抚心绪躁动的稳定剂。

  一间教室、木艺老师、学员、发出铿锵之声的工具,此时已不单单是一个工作场地,更像是一个开心的聚会。

  不少手工木工坊便散落在南京这片大地上。

  今年30岁的王勐从南京师范大学读完本科、研究生的设计后便开始着手操办自己的木工坊。

  “我本身从事设计工作,主要的爱好便是木作,并且木作可以和设计相结合,又能结识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出于种种缘由便开了一家木工坊。”

  在王勐的木工坊的墙面上摆放了大量的制作工具,儿童专用的木作工具、电动机械、刨子、凿子……

  木工坊并不是传统印象中需要制作出大件的床、橱柜等生活用品,而是只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制作一个托架、一个闹钟、一把勺子等小事物。

  在这里“情怀”代替了“实用”,“交流”代替了枯燥的制作。

  近日,王勐正着手一项中秋幼儿木作课程,他的朋友圈里也多是儿童的笑脸与学员们的爽朗笑意:“曾经认为的木作很高深,接触了发现没那么难,但是想要做的很好很难,重要的是要尝试动手去做。传统木工需要的技术性很强,需要很多年磨炼,是必要和实用性的。现代手作有了情怀和爱好在里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两年的经营时光,王勐总结出木工坊的两大类来访人群:一是亲子木作,很多父母和孩子可能第一次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增进彼此的情感连接。其次是木作爱好者,在木工坊中他们戴上护目镜在机器声中完成期待的作品:“木工工作与木作尝试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是工厂机械化,生产功能性的产品。木作是个人作品,自己凭借自己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完成的作品是一件可以让人上瘾的事情。”

  (来源:金陵晚报;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