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无界|苏州援非医生徐晓:工作不苦,思乡之情才最苦

2018年09月20日 17:43:53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致敬首个中国医师节,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医道无界》8月一经播出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原来,这次的镜头对准了中国的援非医疗队。

  援非医疗队,其实是一群不太被人所熟知的队伍,但他们所做的贡献却很大很大。他们去到异国他乡,在艰苦的条件中挥洒自己的热情,还将技术倾囊相授。自1963年中国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后,55年来中国共有两万多名医疗队员相继踏上这片炙热的土地。而在这之中,有着不少苏州医生的身影。

  徐晓是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呼吸科主任。2011年6月,作为第24期援非医疗队的一员,在坐了整整16个小时的飞机后,他终于踏上了距离中国近万公里的非洲桑给巴尔岛,接着就在此度过了整整2年时光。

  位于东非的坦桑尼亚小岛桑给巴尔,因为盛产丁香而被誉为“香岛”。2000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与美丽迷人的风景相伴的是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是岛民低廉的收入和高昂的物价,这里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

  回忆起六七年前的这场援非经历,徐晓觉得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那里的医疗条件跟我们这边五六十年代差不多,他们的国立医院比我们乡镇卫生院还有很大差距。”当被问及工作最艰难的地方在哪儿时,徐晓透露,当时的医院里验血只能验验血常规,X光机只有一台、B超机一台,CT机也有一台,是美国送的。

  “很多的诊疗都要靠医生自己的判断,没有辅助检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徐晓还提及,他们援非医疗队被分配在附近另外一个岛屿奔巴岛的同事们,甚至还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这边医生在手术室做着手术呢,那边竟然跑进来了一只鸡。由此可见手术室的搭建有多么简陋。

  “当地人住的房子更加简陋,有的就是泥土糊的,再用树枝搭一搭。”尽管知道桑给巴尔很贫困,但岛民们的实际生活状况,还是远远超出徐晓的想象。

  工作的另外一个难关就是沟通。徐晓表示,虽然在出发前,医疗队专门花了将近半年时间学习英语以及当地的宗教文化等等,但是等到了当地还是发现沟通困难,碰到一些会英语的还好,大部分患者则需要先和医生的助理解释,助理再将当地语言翻译成英语说给医生听。

  在当地,徐晓主要负责内科诊治,他说,由于当地宗教的缘故多食用牛羊肉,都是高热量食物,所以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多发病。

  “病人很多,要是一直看的话,晚上也看不完。”不过,面对如此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如此多的病人,徐晓却说在桑给巴尔岛看病很愉快。他透露,医生在当地的地位很高,患者都十分尊敬医生,从来不会找医生麻烦,医患关系融洽,患者还会很热情地邀请医生到家里去玩。

  至于生活上,第一个不习惯是吃不到猪肉,因为当地居民90%是穆斯林。另外,由于当地土质原因,蔬菜主要以西红柿、土豆、洋葱等等为主,想吃绿叶蔬菜的话还得靠医生们自己动手种。曾经双手用来做精密手术的专家们,在岛上也算“接地气”了一把。

  徐晓坦言,其实比起前辈们,他们的生活条件不算艰苦。由于中国政府的重视,房屋得到翻新,援非医疗队的住宿条件近年来已经大大改善。“当年最早来这里的,那才是真的辛苦,从零开始。上一期的医疗队还经历过三个月的停水停电,我们没有。这里除了有点热,其他都挺好的。”

  同时,当地现在也有网络了,虽然常常信号不好,但是起码还是可以和家人保持联络。“只是,还是分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呐。”徐晓无奈地说:“我走了2年,家里老人正好就开了两刀,离开了才发现家里还是走不开的。”

  原来,徐晓离开家里半年后,2012年的初春,父亲突发脑出血,进行了一场手术,而就在短短两个月后,母亲又因为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甲状腺肿瘤和腰椎骨质增生,也紧急做了手术。

  在病情不明的几天里,徐晓茶饭不思,想起爱人尤其心疼。儿子在外读书需要照料,家里还有四个老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担负在了爱人的肩膀上。但是对于徐晓的工作,爱人依然是无条件支持,这或许是医务人员家属的另一种付出吧。

驻地园内悬挂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援外医疗队的题词

  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许一个人的付出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但是中国援非医疗队已经整整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一位一位医者的奉献,一代一代精神的传承,正在让这里一点一滴改变,变得越来越好。

  就像《医道无界》片子说的,中国医疗队始终以珍视生命、治病救人之心,坚守自己的诺言和信念,延续着大爱无疆的情怀。

  (来源/看苏州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