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磨刀老人”吴锦泉 | 他磨出了生命最璀璨的光华

2018年09月20日 14:15:43 | 来源:南通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吴锦泉,1929年出生,南通港闸天生港镇村民。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荣登“中国好人”榜。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吴锦泉的颁奖词,更是一位九旬老人的生活写照。

视频来源:央视网

  那一刻,他想起了老伴

  那天晚上,万籁俱寂,举世无声。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聚焦在一个叫吴锦泉的老人身上,几乎全世界的耳朵都竖着聆听这位老人将要说出的言辞。

  那是2016年2月14日的晚上,时间的沙漏正指向“8”。“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正在央视演播大厅隆重举行。

  88岁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缓缓走向领奖台,神情举止自然,仿佛不是走在央视演播厅洁净光滑的地板上,而是走在家乡的土地上,走在十里八乡的小区、街头、田头,走在自己“磨刀磨剪子喽”的吆喝声里,走向和老伴共度的温馨时光,走向那个由3间破旧瓦房和井台、鸡埘、菜园组成的小院,一种叫日子的东西一年四季在里面流淌……

  他想起2008年5月的一天。他和老伴坐在自家小院里,从收音机里听到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他再也坐不住了,焦虑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接着又抢步进了屋子。老伴知道他要干什么了。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两口,相互间的默契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吴锦泉拿出一只沉甸甸的布袋,里面装着他半年来辛苦替人磨刀剪挣来的硬币。那天正在下雨,仿佛是老天哀悼在地震中逝去的死者。吴锦泉想找一把雨伞,猛然间看到伞已在老伴手中了。老伴说了句简简单单的家常话,简单得只有几个字:“我跟你去。”吴锦泉这辈子不知多少次听到老伴说“我跟你去”了,可是那天老伴这样说时,他心里还是暖了一下。

  左邻右舍的人看到,两个老人共撑一把伞,拎着洋布袋,踏着泥泞的村道,深一脚浅一脚去往镇上的公交车站。然后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

  生命其实是有声音的。对农民来说,生命的声音就是麦苗拔节的滋滋声;对矿工来说,生命的声音就是掘进机掘向矿藏的突突声;对战士来说,生命的声音就是手中的枪械向敌人的砰砰声;对作家来说,生命的声音就是笔头与稿纸相触发出的沙沙声。而对吴锦泉和老伴来说,生命的声音就是那袋硬币倒向桌子时发出的哗哗声

  这哗哗声是吴锦泉日复一日的磨刀磨剪声汇成的。在这样的哗哗声里,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被一种叫大爱的东西感动得眼睛湿润了,嘴唇翕动着说不出话来。而在这样的哗哗声里,吴锦泉看到老伴脸上漾起欣慰满足的笑。吴锦泉喜欢这样的神情,在他看来,这是世上最美丽的笑。

  两年后,吴锦泉和老伴又从收音机里听到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又跟上次那样,吴锦泉忽地从小板凳上站起来,在院子里紧走了几步,拐进屋里。老伴知道他要干什么了。

  吴锦泉又拎着那只洋布袋出来了,里面装着他这几个月磨刀挣来的几百个硬币。老伴说,我这里还有些,凑个1000元吧。接着,老伴又说了那句简简单单的家常话:“我跟你去。”

  恰巧,那天又是雨天,两位老人撑着伞,踩着上次的脚印,去市里的红十字会。

  那几百元硬币倒向桌面时,又响起了哗哗的声音。而在这哗哗声里,吴锦泉又看到老伴脸上浮现出欣慰满足的笑。

  四个月后,甘肃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特大泥石流灾害。老伴又对他说:“我跟你去。”两位老人又去市红十字会捐出了1000元。

  回来的路上,吴锦泉对老伴说,你的那种笑我太喜欢了。老伴说,我什么时候笑了?看到老伴懵懂的样子,吴锦泉哈哈笑起来。

  这辈子,吴锦泉无数次听到老伴说:“我跟你去。”老伴就是他的影子,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他走到哪,老伴就跟到哪。他是“人”的这一撇,老伴是“人”的那一捺。两个笔画少了一个都不成,可是,这一次来北京领奖,他再也听不到老伴说“我跟你去”了。2013年,一直与他相依为命,支持他献身公益的老伴永远离开了他。

  然而,吴锦泉说,面对演播厅座无虚席的观众,他其实只看到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他的老伴。主持人白岩松问他:“您岁数不小了,还打算磨多少年?”

  “我要活到老磨刀到老。”他觉得这话是他和老伴一起说出来的。

  白岩松又问:“开心吗自己?”

  “开心,非常开心。”他觉得这话是和老伴一起说出来的。

  最后,当他向整个世界举起象征着伟大的爱的奖杯时,他觉得也是和老伴一起举起来的。

  生命地图

  吴锦泉去北京领奖还没回来,感动了无数人的故事就传开了。

  但对于吴锦泉来说,生活并未因此而改变,“出了名”的他依旧保持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习惯,还是一天不落地骑上自行车出门,一天奔波十几公里,即使大夏天也没闲下来。“锵,锵锵……”在南通市港闸区一带,居民们只要一听到清脆的“吊金龟”声(六片铁板串成的敲打器具),就知道是磨刀老人吴锦泉来了。

  不少人在磨刀时,会特意给老人一张整钱,“吴老爹,我们都知道你是在做好事,挣的钱给了困难的人。这钱不用找了,也算帮我捐一点。”对于这样的好心人,吴锦泉说,他总是心存感动,会让对方写下名字,自己代为捐赠。

  对于吴锦泉老人来说,磨刀已经成了他的生命方式活着就要磨刀,然后将磨刀挣的钱捐赠给社会。他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推着装着磨刀的家什出门,总要跟想象中站在门口的老伴说一声:“我出去磨刀了。”晚上回来,他会想象老伴正站在门外迎候他,于是他会叫着老伴的乳名,说:“我回来了。”

  头脚先到位于唐闸的“王中王”磨刀点,支起磨刀摊子。从60岁退休至今,他已经在这儿待了30年了。他守望着自己的生意,也守望着流逝的时光。

  “王中王”周围人家的刀都磨遍了,哪有那么多刀要磨呢?通常情况下,生意是清淡的,吴锦泉着急起来,便骑上自行车走街串巷奔波起来。先去永兴花苑,打着“吊金龟”,在小区转一圈。磨了几把刀后,又去仁和景居揽上几桩生意。接着又去陈桥丽都,一帮老太太在楼下树荫里家长里短,远远看到吴锦泉过来,便回去拿来要磨的刀。然后,吴锦泉又去丽阳花苑和幸福家园。这时,已经日上中天,上午结束了。下午,吴锦泉会跑公园南苑、新华北苑、唐闸公园、新苑华庭、龙兴佳园、永和花苑、新华园……

  如果用一根线将上述地点连接起来,就是一张弯弯曲曲的地图,这其实就是吴锦泉的生命地图。90岁的吴锦泉,每天都在用生命描绘这幅地图。

  有人算过,磨一把刀需要挥动300多次手臂,按磨一次收一元钱算,挣一千元要挥动三十多万次手臂,对一个90岁的老人来说,绝对是一个重体力活儿。更别说风雨无阻,走街串巷,往往跑很多地方也没生意,一天最远要跑30多里路。午餐是自带的干粮,跟小区的居民要点开水凑合一下。虽说现在磨一把刀已经涨了四元,但吴锦泉老人每天要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下午4点,收入最少十几元,最多不足百元。这些辛苦所得,他全部捐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残疾军人、老党员,用于社会公益。

  至今,他已经向社会捐款20多次,其磨刀收入的51000余元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他的慰问金42000元,全部被他用来回馈社会,而他竟舍不得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老伴在世的时候,腿部皮肤发痒难忍已经4年了,吴锦泉舍不得用磨刀所得的钱让老伴去看医生。痒得实在难受,就用熟人送的药膏涂一涂。后来还是被细心的南通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倪瑾发现了,安排工作人员陪老伴到皮防所医治。吴锦泉和老伴觉得过意不去,一个劲地道谢。

  对吴锦泉如此无私奉献,很多人都不理解,还有人说他是傻瓜。

  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支撑着这位耄耋老人?

  吴锦泉说,他是1959年8月8日入的党,“党号召我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就一直记在心里。”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育有6个孩子,还收养了3个弃婴。父母的乐善好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事情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吴锦泉还年轻,在乡针织厂上班。有一次,他被传染上了霍乱,俗称“二号病”。病得很重,一天腹泻十多次,严重脱水,神志昏迷,生命垂危。是好心的乡邻跑了上百里路请来医生,及时施救,吴锦泉才捡来一条命。大恩不言谢,从那时起,吴锦泉内心就萌生了一个承诺:一辈子,做好人、做好事

  也不是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尽己所能做一些针头针脑的小事:上下班,或者外出,他总会在自行车后头绑一把小铁锹,遇路况不好,就停车修路。他家附近有几条小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一到雨天经常有人摔跟头。吴锦泉出钱出力,有空就修一点,日积月累将这几条路都填平筑实。大爱就是小爱累积起来的,谁说涓涓细流不能汇成大江大河?

  上世纪80年代末,吴锦泉从乡针织厂退休,捡起了小时候学过的手艺:磨刀。每天骑辆破旧自行车,走街串巷。磨一次剪刀5角钱、1块钱,一天下来多的时候也不过挣个十块八块。很多人不明白,一个退休老人这么拼命挣钱干什么?他们哪里知道,老人心里有自己的盘算,“磨刀的收入一分不动,全部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在“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白岩松说:跟好多我们熟悉的慈善家比较起来,老爷子捐的钱不算多,但是要跟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这些年来,吴锦泉老人一直是靠200元的低保,卖一些鸡蛋,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收音机。平日里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一年到头几乎不买肉,出去捐钱时才舍得穿的黑裤子,已经穿了39年。

  采访吴锦泉老人时,他刚磨刀回来,顾不上擦一头热汗,坐于院子的小桌前抄写报纸上的文字。吴锦泉说,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我已经90岁了,不定哪天脑子就糊涂了,就磨不成刀了。天天抄抄字,能预防老年痴呆呢。”

  老人曾对白岩松说,“我要活到老磨刀到老。”他省下了几个字:“我要捐款到老。”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吴锦泉的颁奖词,更是一位9旬老人的生活写照。

  从爱心社到微基金

  吴锦泉家里,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照片,有的是领奖的激动场面,有的是与各级领导的合影。其中有一张大幅照片,是他2012年获得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荣誉时,在中南海接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接见的情景。

  那天,已经83岁的他对李副总理说,“要磨刀磨到90岁,做好事做到90岁。”如今他已经90虚岁了,他还在继续磨刀,继续做好事他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做点好事,这辈子的最后几步路也走得舒坦。”

  90岁的年纪,早就应该在家中安享清福了,可是吴锦泉老人依旧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向社会奉献爱心。家境贫困的他,不但不要社会接济,反而成了自食其力的施予者。他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不仅多次通过南通市红十字会向灾区、残疾儿童、智障孩子捐款,还于2011年在自己的街道倡导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款行善的行列。

  “锦泉一元爱心社”成立的那天,场面热烈,村委会会场挤满了人,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姑娘小伙,有业主带着员工来的,还有因事不能到场托人把善款带来代捐的。村内15家企业、500多村民共捐款53327元。其中,吴锦泉一人就捐款3000元。

  迄今为止,“锦泉一元爱心社”已收到爱心人士和企业家的捐赠逾2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近千人次,使孤寡老人、困难学子、因病返贫的家庭及时得到了接济。

  翌年9月,南通市红十字会创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倡导“人人可为、力所能及”的微公益行动。吴锦泉个人捐款4210元。基金将收到的各界捐款帮助特困老人、困难农民、贫困学子等人群。“磨刀老人”也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吴锦泉在“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说,我是大海的一滴水,起不了波浪,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做点好事,我们的社会就更和谐了。”

  一个人的善,已经发酵为一群人的善、全社会的善。而作为“善的种子”,吴锦泉说,他要一直做爱的传递者,直到生命的最后。

  (来源:南通发布;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